见; (2)要求树种十全十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缺点。这样,好树也会落选的,从此可用树种就越来越少了。如在北京,我起初为槐树不平。后来,它选成市树之一,我又为椿树(臭椿)抱屈。现在,‘千头’椿上街了,我仍为榆树(白榆)鸣冤; (3)不能真正挖掘并认准一个树种的优点与特点,用其所长,旧物新用。如北京地被植物较少,而山荞麦(花蓼)就是喜阳、耐旱、耐瘠土又耐轻度践踏的优良地被。至于金银花常仅作攀援植物应用;其实,它是一种耐荫而开美丽香花且迅速铺满地面的理想地被植物; (4)各级领导不应过多考虑个人“政绩”。应发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注意选用珍贵慢长树种。 又如为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外地都大办苗圃,准备提前卖到北京、青岛等地赚大钱。其实,主要苗木,尤其是珍贵常绿针叶树大苗(如白皮松、雪松、桧柏等),大部分应先在本地机关学校和郊区农民中作普遍调查,再在双方同意下签订协议,要求1~2年断一次根,并加强抚育,以便2008年前定植于奥运场馆等地。这样既节省了运费,又可提高成活率。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园林和奥运等部门均需主动耐心,深入基层,发动群众,把事办好,做到树成活、人欢笑,政府部门和机关、群众皆大欢喜,为能给奥运做贡献而自豪。 3.3.2 在城市大园林建设中,要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做到在发挥综合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市民尤其是郊区农民的生产与效益。如适当较多发展果树、经济作物以及畜牧、副业生产等。事关群众积极性,必须认真办理,收到实效才好。 3.4 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大园林中的体现 3.4.1 城市大园林中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则是必须遵办的方针。园林事业办得不理想,往往就是因为背离了可持续发展,陷入了被动。 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4、9]。中国园林艺术长期在古代独树一帜而深受邻国和西方推崇以致对东西方不少国家的造园,产生了巨大影响[4、8、9]。但时至今日,我国园林建设中的一些短视行为、“赶浪潮”、“纪念碑观念”、哗众取宠、追求一时华丽而不顾遗患于子孙和不切合国情硬搬西方措施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此,亟应从思想观念上,短期与长期关系上、个人与集体利益上,来彻底想通,转变观念,同时改革体制,结合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使城市大园林走上有经济开发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为市民群众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同时又繁荣了经济和文化。 3.4.2 城市大园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在实现城市大园林规划中,地位十分重要。因目前我国城镇园林中,观赏植物种类贫乏,品种单调,使人兴味索然。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昆明、西安等地较常用的露地观赏植物总数多在1000种(不是品种)以内,有的甚至在500种之内,仅广州较多,约达1700种。反观世界名城如华盛顿、旧金山、伦敦、巴黎、华沙、新德里、东京、新加坡、墨尔本等,则常用绿地观赏植物总数多在2000~4000种之间。园林之母的大国落到如此境地,实在令人汗颜啊!这种反常现象为外国人所不解,纷纷提出不少友好的批评。但在我们评选“园林城市”活动中,仍未对生物多样性有何明确的数字规定。这就要领导部门下定决心,彻底改变观念,定出具体标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经不懈努力,就可逐步提高,在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世界水平。 3.5 城市大园林中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城市大园林是一桩新事物,其内涵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这种城郊一体化的新型城市大园林,要求园林、林业、农业、城建、文化、交通、旅游、环保等部门齐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支持,各尽其责,给别的部门以方便和支持,力戒“大国沙文主义”。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几何式整体增长”,彼此拆台的结局则是数败俱伤,一事无成。在大力推行邓小平理论和党中央“三个代表”的今天,应把行动和理论真正统一起来,为人民办实事。给千秋万代造福,为大地园林化做出全新贡献。 3.6 园林化新理论的诞生被赋予划时代的重任 英国造园专家杰利科(G.A.Jellicoe)1954年在国际造园家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简称IFLA)大会上说,世界造园史三大派,就是中国、西亚和古希腊[8],我国园林古建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园林》中说:“园林环境是人类居住的最佳环境,希望园林城市早日实现,整个大地都园林化”[9]。——这的确是伟大时代的迫切要求,更是新世纪对中华文明古国的新呼唤。 但是,尽管城市大园林理论是在近几十年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一朵新花,可这仍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系统而深入的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大园林理论,尚有待于艰苦的、进一步的钻研、提炼、归纳和提高。 今后总的目标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园林之母的国家,造园与栽花技艺千百年来均居世界最前列,定要精益求精,存精髓,创新意,既弘扬老传统之精粹,又面向新世界和广大群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