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用养结合:先秦时期人类需求与生态资源的平衡统一      ★★★ 【字体: 】  
用养结合:先秦时期人类需求与生态资源的平衡统一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41   点击数:[]    

类、褐马鸡、丹顶鹤等8个种类。这种生活、栖息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鸟类集中于安阳殷墟。这批鸟类虽不除排有豢养的可能,但只少也可说明当时的气候能够使这些鸟类在此地生存。上述两例反映出当时的安阳地区生态环境相当优越,高山、森林、丛灌和草原广泛分布,河溪、沼泽和草甸亦较多,气候温和,各类动植物非常丰富。[3]

  竺可桢认为:“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4]但是,殷商末期至西周初年,由于西北季风的影响,气候干燥,温度也稍有下降。古本《竹书记年》记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及《墨子·非攻下》、今本《竹书记年》载纣时“雨土于薄(亳)”便是明证。由于气候干旱和水土流失,致使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即由定居农业文化向游牧文化转变[5],与此相应的生态资源也发生了变化,喜温热的动物如象、犀牛、虎、豹等动物逐渐从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中绝迹即是证明。

  据对地层剖面不同层面花粉属种的植物生态状况分析,也可推知当时的植被与气候情况。如黄河中游地区的地层剖面上,古土壤层位常有栎、榆、槭、椴、臭椿、胡桃等乔木花粉,它们形成于温带阔叶林环境,甚至还有生长于亚热带的漆、栗、枫杨、枫香和山胡桃等花粉。黑垆土正是这一时期的耕作土壤,农业生产以旱作农业为主。而在黄土层位上,上述乔木花粉则很罕见,而菊、蒿、藜的花粉成分相当丰富,表明它们生长于草原、荒漠草原环境中。从这一地层的考石发现看,文化遗址数量较少,规模小,出土的陶器简单粗糙,遗址中羊、狗骨骼较多,反映出当时游牧生活的一般景况。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导致了生物资源及其种类的变化。

    二、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

  在对夏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种类众多的生产工具、酒器及储粮窖穴的发现,可以证明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确有高度的发展,气候环境也非常适宜于农业耕作。

  另外,当时尽管以农业种植为主,但渔猎和畜牧也还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与这些动物的关系相当亲密,动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不赘述。

  周在灭商之前,早已有了初步发展的农业。《诗·大雅·生民》和《公刘》诸篇都追述了周族远祖时的农业生产情况。据《史记》载,古公亶父时,把农业成为主要产业,从而促使了周族的繁荣。以农为主的周族的繁荣,导致其周围的游牧部落继续不断地对之进行劫掠。可能是由于气候的变迁导致动物资源的减少,古公为逃避劫掠和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带领部族南下至岐。[6]到姬昌时,为了增强国力,他着力发展农业与人口。而发展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对于人口增殖,他采取劝诱他国百姓迁移来周这一非常快速的人口增殖法。如《孟子》载: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7]

  这些优惠措施的实行,必将吸引众多的迁移者来周。

  另外,见于殷商时期的野生动物如象、犀牛等骨骼,西周时基本没有出现,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动物类种的减少,也可以折射出商末气候的变迁对于西周时期生态资源的影响,而且可透视出周人重农的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普遍实行连年耕作制。但即使如此,粮食亩产量并不高,有以下为证:据《管子·轻重甲》篇:“一农之事,终年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战国时百亩约合今30市亩左右,二十钟大约合战国130至150石左右)《孟子·梁惠王》:“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一农之家的百亩之田,只能是连年耕种,土地的利用率保持在百分之百,才可能提供一农之家连年的消费支出。这一标准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通例。由于人口的稠密和农业供给的限制,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就必然要采取别的措施以拓展索取生活资源的渠道,即毁林开荒和无节制地措获动物,以弥补生活的不足,其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资源的缩减,反过来又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先秦时期生态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夏商时期,由于气候的湿热和人口的稀少、林莽植被的密布、野生及畜养动物的丰富,人们对森林的砍伐和对动物的滥杀,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气候的干旱和温度的逐渐下降,导致土壤和植被的变化,加之人口和耕地的激增及生产领域的逐渐开拓,发展到人与山争地,与水争田,与森林、动物争空间时,就不可避免地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说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是依靠大量投入土地资源来单纯得到人均产出的粗放农业,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密集型的粗放农业,而且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这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时的恶化,不再是初始阶段的闭塞榛莽,而是自然条件不堪重负、招致频繁的严重灾难,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保护生态资源。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和很多思想家、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农业科技发展之原因

  • 下一篇文章:池塘养魚的最早记载和范蠡《养魚经》的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用养结合:先秦时期人类需求与生态资源的平衡统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用养结合:先秦时期人类需求与生态资源的平衡统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用养结合:先秦时期人类需求与生态...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