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二种菜肴皆少不了米和面这二样东西。我们知道,在汉族传统的鮓法和菹法中米(糁、米饭)这一配料是必须的,这是为了便于发酵,但在上述羊蹄臛等方法中显然并不是为了发酵,而是为了“口调其味”,以此来冲淡牛羊和野味的鲜膻气。另外,有些菜肴如酸羹法加糖、兔臛法加酒进行调制很可能也是为了此目的。胡族人对鲜膻气情有独钟,在未和汉族杂居以前不可能以此种配料来损却其味,故只能是在适应农耕生活以后才有可能采取这种作法,或者也可以说是汉族吸收了胡族的烹饪方法而加以改进的产物。
表1
类别——菜肴及烹饪法用料 羊肉类 ————羊蹄臛法羊蹄、羊肉、葱、豉汁、米、生姜、橘皮 ————酸羹法羊肠、饧、瓠叶、葱头、小蒜、面、豉汁、姜、橘皮 ————羊节解法羊 ,米、葱、肥鸭、羊、猪肉、蜜 ————羊盘肠雌解法羊血、羊脂肪、姜、橘皮、椒末、豆酱清、豉汁、面、米、羊大肠、白酒、苦酒、酱 ————肺 法羊肺,羊肉、粳米、姜 野味类 ————兔臛法兔、酒、木兰、葱、米、盐、豉、苦酒 ————蒸熊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蒸羊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蒸肫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熊蒸熊、豉汁、糯米、薤白、橘皮、胡芹、小蒜、盐、葱、姜 ————蒸鹅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蒸鸭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同时,在《齐民要术》中我们也看到这个时期汉族传统的羹臛法也有一些改变,如表2所示(仅列荤配料):
表2
序号菜肴及烹饪法主料配料 1芋子酸臛法芋子猪羊肉、 2鸭臛法鸭羊肉 3鳖臛法鳖羊肉 4瓠叶羹法瓠叶羊肉 5椠淡鹅鸭肉羊肉 6 鱼鮓法鱼猪牛羊肉 7菹肖法菹菜猪羊肉、鹿肥肉 8缹瓜瓠法冬瓜等猪肉或肥羊肉 9缹菌法蘑菇肥羊肉或鸡肉等 10苦笋紫菜菹法苦笋、紫菜乳
以牛羊肉、乳为配料来烹制鸡鸭鹅以及各类蔬菜,这显然也是胡汉饮食交融的产物。
另外,烤炙法是先民们最早的加工食物的方法,“羌胡见客,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窦)固,固辄啖之,不秽贱之,是以爱之如父母也”[40] ,可见胡族一直保持着这种传统,但汉族却由于“秽贱之”的缘故较少采取此种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炙法有了一些变化,《齐民要术》卷九专列有《炙法》,详细介绍了二十一种“炙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从原料来看,以牛羊肉为主的占28.6%,其它家畜、家禽、水产类要占71.4%,这表明炙法在此时期有了大大发展,原料已不仅局限于初期的牛、羊、鹿或其它一些野味,猪、牛、羊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獐、鹿等野味,鱼、蚶等水产皆可用炙法加工。第二,这时期的炙法十分重视选料与配料,有的配料多达十几种,如炙鱼。除此之外,对于刀工、火候、手法也有诸多要求,并且对于餐具也有要求,如貊盘等。这些特点都与汉族社会的饮食特性有关,是胡汉饮食交融的结果。
当然,伴随胡族的农业化,其饮食生活跟以前相比自然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上述只是其中较明显的三个变化。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族内迁入中原以后,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汉族人的影响,以及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逐渐开始了农业化,最成功的当数北魏鲜卑族。而向农业的过渡与转变决定了胡族的整个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可以说,农业成为胡族主导经济的过程也是胡族饮食与汉族饮食进行交融的过程,并最终和汉人趋向一致,从而共同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