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方式的程度,例如: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以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
而茶被称为“酪奴”,朝贵相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22] 。 这一“怪”字和“耻”字便反映出当时胡汉两族在饮食方式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故而,对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之食物的畜牧业便十分重视了。
但是,农耕与畜牧在食物能量生产力及人口供养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初步估算,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唐代可供养62.5人,同样面积的草场却只能供养6人[23] ,如此悬殊的能量差距促使北魏在面对人口逐步增多、胡汉融合程度渐深、军粮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农业,如吕思勉曾说:“野蛮之人多好肉食,然后卒改食植物者,实由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之故”[24] ,而一些人类学家甚至认为:“农耕是最后一着生计策略,而只有当狩猎采集民族没有任何现实的选择之时,他们才会从事农耕”[25] 。故而牧场开始废弃,苑囿大量被罢,正始元年,“以苑牧公田分赐代迁之户”,延昌二年又“以苑牧之地赐代迁民无田者”[26] ,这是政府从根本上的改变。《魏书·和跋传》记载平原太守和跋死时嘱其弟说:“ 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业。”[27] 这表明一般鲜卑贵族也和汉人一样,开始广畜田宅,以田地作为资生之业,粮食自然也就成为一般家庭的资生之物了。
另外,我们从北魏贾思勰所作的《齐民要术》也可看出农耕在整个北魏经济中所占有的份量。从该书的内容结构看,农业放在种植、畜牧之前,这表明农业的地位最为重要;其次,从卷六的标题次序看,牛在马、驴、骡、养、猪、鸡、鹅、鸭、鱼之前,也体现了农耕是重点;最后,如果把畜牧和种植合起来看,种植业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畜牧业,二者的比例约为79.09:20.98[28] ,显而易见,农业已完全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自然毋须置疑粮食在鲜卑人饮食生活中的地位了。
其它北方、西北方、东北的民族如吐谷浑、高昌、龟兹国等在这个时期也或多或少地从事着农业生产,如《北史》卷九十七记载:
(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引水溉田。
(焉耆)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
(疏勒)土多稻、粟、麻、麦。
同书卷九十六记载吐谷浑“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龟兹国“人以田种畜牧为业”[29] 。另《三国志》卷三十言乌桓族“耕种常用布谷为候”,《魏书》卷一百亦载勿吉族“有粟及麦”,室韦族“颇有粟、麦及穄”。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断言在高昌、焉耆、疏勒、乌桓等少数民族区域内农业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至于究竟有多大的份量尚无法断言,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民族都已经开始了农业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
胡族农业生产中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黍、粟、麦、稻,换言之,小米、面和大米开始成为胡人饮食生活的重点。黍在中古文献中一般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为黍子、糜子,籽脱壳后称“黄米”。它的特性是耐干旱,对杂草的竞争能力强,故常常作为开荒的先锋作物。先秦时黍与稷并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到两汉时黍在五谷中的地位已无足轻重,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经济的凋弊和土地的荒芜,这使得黍的先锋价值再次凸显,当农民拿起锄头走向杂草丛生的土地时,种黍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如《齐民要术》卷一《耕田》记载:“耕荒毕……漫掷黍穄,劳亦再遍。明年,乃中为谷田”,卷二《黍穄》记载:“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如此广泛的种植使得黍在五谷中的地位回升,品种也较以前大为增加,《齐民要术》中记载有包括《广志》在内同时代近20个黍的品种。黍在此时大致有三个用途:一是做饭和粢饵、煮肉羹的配料,如《齐民要术》中所言黍臛;二是用于食品酿造(助发酵),如饴糖;三是用于酿酒,前秦赵整《酒德之歌》云:“获黍西秦,采麦东齐,春封夏发,鼻纳心迷”[30]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14种以黍米为原料的酿酒法,如作春酒法、河东颐白酒法、黍米酎法等等。
黍在新开荒时占据主要地位,但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粟就取代了黍而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齐民要术》卷一《种谷》言:
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总名也,非指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
以稷代指五谷本身也就说明了粟在当时农作物中的主导地位[31] 。粟的品种繁多,《广志》原载有11个品种,《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又新增加了86个,并列有11种以粟为原料的酿酒法,这反映出粟的生产在当时十分发达。当时少数民族占据的黄河流域粟的种植十分普遍,《魏书》卷五十《慕容白曜传》记载北魏献文帝派他攻克肥城,获粟30万斛;攻破垣城,得粟10余万斛;攻占青州东阳,获仓粟85万斛。《晋书·刘聪载记》也曾记载慕容白曜攻郭默与怀城,“收其米粟80万斛,列三屯以守之”。统治阶级的赏赐和赈济也以粟为主,史书的记载不胜枚举:
赐畿内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32]
(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