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的统治得到了更广泛地实施,"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使民间得到了更多的宽松。国内外局势的相对稳定,西汉中央皇权专制制度的最终确立,可以说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得以成功的政治先决条件。
汉立至武帝元狩年间,由于政治先决条件的左右,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史载曰:"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梭;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49〕。在社会经济相对好转的前提下,中央王朝控财能力得以强化,国家财力储备增加,实则构成了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得以成功的经济基础条件。
西汉初期,是中国封建货币思想发展较为活跃的阶段。汉武帝即位时,货币思想已从先秦"彼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50〕,单纯强调货币本身职能作用的"轻重"货币意识,发展为:"(铸币)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51〕的皇权专制统治下国家权力体现的认识阶段,这表明中国封建的货币思想已渐趋成熟。可以认为,渐趋成熟的封建货币思想,构成了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得以成功的思想主导条件。
汉武帝在其统一币制的改革中,大胆、正确用人,亦是其改革成功的条件之一。汉武帝提拔任用巨商大贾或其后人为官,并委以重任,一改汉初以来对商贾"困辱之"的抑制,使这些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此举一是为了改除朝廷要职非先朝功臣担任,既是功臣子弟世袭的弊端;二是委任巨贾或子弟学管当时的盐铁、均输、平准、酒榷等重大经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是因才用人。商贾之子桑弘羊因其善于筹划和"言利事析秋毫"〔52〕,深得武帝之信任,曾参与制定和实施武帝时期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并执掌中央财政权柄三十余年,辅佐汉武帝"定大业之路,建不竭之本"作出了巨大贡献。史载其执政期间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53〕,为"汉武鼎盛之世"奠定了经济基础。桑弘羊做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家,备受后人推崇,史家评曰:"如桑弘羊者不可少也"〔54〕。依此可以说,汉武帝不拘一格因才用人,则构成了其统一币制改革所以成功的人才条件。
四、结语
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最终成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史载:"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55〕。此语虽有过誉之处,但并非全无道理。综观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之缘由,归结起来,既有巩固其专制统治之所需,也有实现经济控源,充盈国家府库之必要。但其改革的目的,则是以巩固西汉王朝中央皇权专制制度为要旨,实现便利征收赋税,积蓄民财,供统治阶级自身享乐挥霍为基本目的。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汉武帝统一币制因果,说明了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前期阶段,在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商品经济的水平也相对较低,社会流通货币的统一是相对而言的,而币制的紊乱则是整个封建时代的通常现象。
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之因果,从中可得一历史的借鉴,即:社会政治的稳定、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的统一、稳定。两者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偏倚不得,而社会流通货币的币制统一与否,其价值尺度和流通作用是否得以正确运用,则是社会政治与社会经济两者十分敏感的"晴雨表",这亦是被历史所证实的一点。 注释:
〔1〕、〔8〕、〔12〕、〔13〕、〔49〕:《前汉书·食货志上》
〔2〕、〔6〕、〔7〕、〔34〕、〔38〕、〔44〕、〔45〕: 《史记·平准书》
〔3〕、〔4〕、〔9〕:李少南《山东博兴亭张村出土西汉钱范》;《考古》1996年4期:《山东博兴发现西汉钱范》;《文物》1991年11期
〔5〕:张安礼等《山东莒县出土榆荚钱范》;《考古》1990年5期
〔10〕、〔14〕、〔16〕、〔21〕、〔32〕、〔33〕、〔35〕、〔39〕、〔46〕、〔47〕、〔52〕、〔53〕:《前汉书·食货志下》
〔11〕、〔51〕:《盐铁论·错币篇》
〔15〕:《前汉书·文常纪》
〔17〕、〔19〕:《前汉书·诸候王表》
〔18〕、〔22〕:《前汉书·商五王传》
〔20〕:《史记·吴王濞传》
〔23〕:《前汉书·贾谊传》
〔24〕:张龙海《山东临淄近年出土的汉代钱范》;《考古》1993年11期
〔25〕、〔26〕、〔30〕:朱活《青岛楼山后出土的西汉半两钱范》;《文物》1959年9期;《三铢钱考》;《文物》1985年12期
〔27〕:曹元启《山东昌邑发现客藏十万枚半两钱》;《文物》1984年1期
〔28〕、〔29〕:《前汉书·荆燕吴传》
〔31〕:《前汉书·张汤传》
〔36〕:凤功、韩岗《山东诸城出土一批五铢钱铜范》;《文物》1987年7期
〔37〕:孙善德《莱阳古城发现汉代铜钱范》;《文物》1977年3期
〔40〕: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41〕:蒋若是《郡国、赤仄与三官五铢之考古学验证》;《文物》1989年4期
〔42〕:《史记·高祖功臣候者表第六》
〔43〕:《前汉书·百官公卿表》
〔48〕:《前汉书·刑法志》
〔50〕:《管子·山至数篇》
〔54〕:李赞《藏书·富国名臣总论》
〔55〕:《前汉书·武帝纪》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