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 【字体: 】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34   点击数:[]    

浚治”等语⑧。积极倡导水利。富顺县北10里的朱家堰,为明代创置⑨。在井研县,嘉靖时知县萧溥筑高滩、潺泊二堰,其后知县杜如桂兴建塘堰更多⑩。川东明代时只有部分地区水利发展较快,如成化四年唐博知巴县,“相地筑塘堰凡百有七十所,巴人赖之”⑾。在江津县,“明嘉靖中县
——————————————————
  ①雍正《湖广通志》卷46。
  ②乾隆《湖南通志》卷105《名宦》。
  ③雍正《湖广通志》卷46《名宦志》。
  ④乾隆《乾州志》卷4。
  ⑤同治《绥宁县志》卷36。
  ⑥万历《合州志》卷1《陂塘》。
  ⑦嘉庆《四川通志·政绩》。
  ⑧乾隆《遂宁县志》卷2。
  ⑨光绪《叙州府志·水利》。
  ⑩光绪《井研县志·建置》。
  ⑾道光《广西通志辑要》卷4 。
 
令杨元吉劝农修塘堰车闸五百七十五座”①。又正德《四川志》记载:长寿县有堰47座,塘1283口;涪州有堰153座,塘1363口;丰都县堰4l座,塘253口;忠州堰116座,塘162口;新宁县堰11座,塘127口。而其余州县水利兴修甚少。
    “蜀自明季兵燹之后,户口凋残八九。”清初在四川施行奖励垦殖的政策,吸引大批外省穷人如楚陕闽粤之民迁入四川,形成移民湮没土著的现象。康雍时四川弃荒地已得到垦复,乾嘉时进入大量扩殖山丘的阶段,同时积极修筑梯田,发展农田水利,促使旱地改成水田,水田移上山丘。
    川中地区,在岷江及支流沱江流域,雍正十三年井研县令黄光灿令民在旁田隙地掘陂塘蓄水,共掘塘千余区②。仁寿县于乾隆三十二年筑成古佛堰,灌溉华阳、彭山、仁寿3县田14 000亩③。资阳县“县属水田全藉塘堰以资灌溉,其用力少而成功倍者惟筒车为最。”咸丰《资阳县志》载有塘堰26座,而筒车堰仅资溪上就有96座。清中期内江县有堰共158所④。以上是资州的水利情况。嘉定府塘堰亦多;同治《嘉定府志·水利》载所属犍为县为堰共45所,其中新建24;塘8l所,其中新建19。荣县有堰187,塘1768,其中新建739。威远县有塘642,其中新建253。在嘉陵江流域,以绵州、潼川府发展塘堰较多。绵州在乾隆中开翥鹤堰,灌下游山田数万亩;嘉庆十七年修治涪翁堰。灌田l万亩;还有史君堰,亦灌田l万亩⑤。潼川府的三台县在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由熊绵及其子熊升龙先后建成惠泽堰,灌溉潼绵二属田16 500余亩⑥。嘉庆十五年至二十年知县沈昭兴倡捐修复永成堰,计可灌田2万亩⑦。射洪县在乾隆二十五年由县令何辰主持修广寒堰,堰坝用石砌成.石缝熔铁汁灌之,溉田3千亩⑧。光绪《蓬溪县志》卷11载县内有堰沟241条,堰塘165所,其中聚星堰由知县刘善源筑于同治十年.遂宁县西南有广济堰,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施士狱修筑,乾隆二年改建成石堤,约灌田万亩。县东北有永济堰,乾隆九年知县田朝鼎倡修,在射洪嘴溪水上筑堰,灌溉杨渡坝田2万余亩。乾隆时全县共修堰130余处⑨。乾隆七年尤秉元知乐至县,劝民开沟筑堰。道光时统计乐知全县有堰共444所⑩.乾隆二十一年安岳县令江伍圆谕民修筑堤堰,共建塘堰2126处⑾。潼川府一带是四川有名的少水干旱区.清代努力兴修水利,较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川中其他州县,清代亦多有兴修水利的记载。繁不胜举。
    川东地区;长江从该区中间穿过,低山与谷地平行相间排列,故“川东一带率皆田高河低,不便引水作堰”⑿。清代时努力克服地形困难,发展塘堰和水车灌溉,其中以重庆府水利兴修最多。在巴县,雍正元年开宋家沟南北堰,灌田约万石⒀。乾隆时知县王尔鉴倡修水
    ——————————————
  ①光绪《江津乡土志》卷1。
  ②光绪《井研县志》卷4《建置》。
  ⑧光绪《资州直隶州·水利》。
  ④嘉庆《内江县志》引旧志。
  ⑤同治《直隶绵州志》卷lO《水利》。
  ⑥民国《三台县志》卷2《堤堰》.
  ⑦光绪《潼川府志》卷4《堤堰》。
  ⑧嘉庆《四川通志》卷23《堤堰》。
  ⑨乾隆《遂宁县志》卷3《水利)。
  ⑩道光《乐至县志》卷11《水利》。
  ⑾道光《安岳县志》卷6《堤堰法》。
  ⑿道光《江北厅志》卷2(水利》。
  ⒀民国《巴县志》卷2《塘堰》。
 
利,“巴之堰。指不胜屈,巨者182,旧塘587,新塘1719”①在永川县,乾隆十九年单思迈知永川,筑堰300,塘数百处。乾隆以后,“堰倍于前,塘数十倍于前,合计堰700余,塘2800余处,水利从此大兴”②.在江津县,乾隆十九年邑令王政义、二十九年黄正澄先后奉文陆续新修渠堰97道,开筑新塘238口,补修陂塘157口,并修淤塞陂塘87口.三十年全县计有塘堰1154口,三十年以后新添塘堰不下1500③。在涪州(今涪陵县)。嘉庆间筑橘子董大堰,灌田数千亩,道光初又筑散水坝、马滩河堰,效益亦大④。有的县清代时塘堰少,就架设龙骨车灌田。如定远县,“定邑无堰,春水稍迟,民皆用龙骨车引水层叠逆上数十丈”⑤。夔州府的开县、万县,清代亦发展灌溉种植水稻。“夔府产稻之乡首开县,次万县。”水稻多种在平坝地区。开县沿东溪两岸用筒车灌溉沃田数百顷,县西的临江市又有水田数百顷⑥。“万(县)临大江多溪河,里甲塘堰之数不可胜计。其地大半山田而为腴米之乡”,小塘尤多达5千余⑦。又奉节县在乾嘉间,里人王天成相度地宜,傍山修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永佃制下的田皮价格

  • 下一篇文章: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