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研究      ★★★ 【字体: 】  
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27   点击数:[]    

三、清代四川余粮、粮食消费与农村基本生活情况

    与粮食亩产、农业劳动生产率紧密联系的是余粮、粮食消费、农村基本生活情况。考察这三个方面,可为前者的合理性推测提供佐证。

    (一)余粮

清代四川有多少余粮?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难给出基本的参考数据:

 

 

总的看来,清代四川一般会有余粮:每年所获,可供1.20~3.31年之食。

    上文提到王笛的估计:乾隆中期,四川每年剩余粮食1—1.5亿千克,取中间数1.25亿千克,合125000吨。若以700万人口①计,每人每年剩余粮食不足18千克,稍微大方一点就报销了。这就很难与彼时的盛世局面相吻合。

    本文所测算的粮食余额(从而粮食亩产与劳动生产率)较为持中。可以说,只要是正常年景,清代四川就会有大批余粮(约260—500万吨)。其中有大部分贮于各种仓廪。官方的常平仓、监仓、社仓储谷总数,雍正十一年(1733)约60243吨,嘉庆十七年(1812)为262582吨,咸丰七年(1857)为75913吨[15]。地方上还设有大量的义仓、积谷仓等,民间尚有无数私仓,但积谷缺乏统计资料。另有一小部分粮食运出省外。

    (二)粮食消费与农村基本生活

    前文提到,包世臣所说的只是基本的正常粮食消费。民间在粮食消费方面,绝不会按照包世臣的低调估计进行操作。实际上,食用之外的消耗渠道和数量更为多样化。如道光二年(1822),平武县唐开兰称:“川省地方,西及平阳,民间种荞麦为小春,谷子名为大春。向种小春,收后始种大春。合计小春足补两月之粮,米价甚贱。至今人好吃烟,凡平阳膏腴之田,尽行栽烟,不种小春,专靠大春,一年已少两月之粮,米价甚贵。每逢新粮上市,又遭京果铺、糖房、染房、烧房争囤,致穷民不少。川省每州县城内京果铺、糖房多二十家,乡场市镇亦十余家。每铺约费钱三四百钏,通省约费钱千万余钏,则妄费米面不止两月之粮。川省各州县场镇染房染布,刷糨糊米,每家数十余担,徒饰一时之伪;百姓穿衣,一水洗去,有损无益。通省妄费之米,亦不止两月之粮。更有烧房一条,除绵竹县大曲烧房、中江小曲烧房耗费粮食极甚外,每州县有名场镇数十余处,通省约万余处。每处烧房十余家不等,每家每日烤一桶,约费粮食市斗一石余、仓斗二石余。每日一桶谓之单烤单煮,每日两桶谓之双烤双煮。每日合省共计,约耗粮食数百万石,每年约耗粮食数亿石,又不止两月之粮。”C16)物以多为贱。如果没有较高的粮食亩产及其所带来的大批粮食剩余,民间亦不会这般大手大脚,乃至于有意减少粮食生产。至于道光以前的消耗,可能更为惊人。既然如此,则四川在实际上的剩余粮食,有时可能要比表7中的数字少一大截。

    清代四川农村基本生活,每每得到民国时人的叹羡。如渠县志书作者云:“回想满清盛世,钱银两货皆极充盈,百物低廉,生计饶足,实有豫大丰亨之象”②。清代出现这样的盛世,首先必须有大量的粮食盈余作为基础。渠县不过是川东平平常常的地方,尚有此等局面;而四川盆地象这样的地方,或农业条件更好的地方,则比比皆是。

————————————

      据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第72表2—8修正数估测。

      民国《渠县志·钱币》。

 

清末,四川粮食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导致农村基本生活紧张。如宣统元年(1909),四川粮食亩产为107.5千克/市亩,总产量合9445321吨①;当年人口约4563.3万,[17](P704)原粮基本消费量需16017183吨,缺口高达6571852吨。如果此前几乎没有粮食贮备,又要维持“不饱不饥三石谷”的基本生活水平,该年度全省就会有40%以上的人口(即1872万多人,相当于19世纪初全川人口、或20世纪末整个澳洲人口)处于完全断粮的危险境地。王笛等人受珀金斯的局限,以该年度(应为灾歉年)的亩产作为整个清代的最高值,去迎合珀金斯的推断,勉强建立起清代四川粮食亩产的变动序列,过低地估计了农民的生产水平。换一个角度看,清末四川粮食生产急剧下降,正是乡土社会危机的重大物质根源。清王朝“日之将夕”,亦从四川粮食产量这个侧面透露出来。

综上所述,本文对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劳动生产率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原始资料基础之上的匡算与佐证。由于资料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具体的数据不可能达到板上钉钉的效果。但是,上述研究,相对于前人已有的成果而言,应是进一步缩短了与彼时历史实际的距离。此等研究课题欲继续向前推进,尚须发掘更多的资料,做出更大的努力。切望有心、有力者帮助与指教。

————————————————

      据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第109页有关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

[1]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赵冈.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黄冕堂.清史治要[M].济南:齐鲁书社,1990.

[5]方行.清代前期湖南四川的小农经济[J].中国史研究,1991,(2)。

[6]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M].北京:三联书店,2000。

[7]冉光荣.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8]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1).

[9]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0]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第3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1]中国农业全书:四川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2]四川第四次劝业统计表[Z].四川劝业道署编印,1910.

[1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5]鲁子健.清代四川的仓政与民食问题[A].四川历史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6]高王凌.地租征收率的再探讨[J].清史研究,2002,(2).

[17]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问题

  • 下一篇文章: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①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