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 |
|
|||||
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研究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27 点击数:[] ![]() |
|||||
二、清代四川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以粮食产量为表征的劳动生产率 在得知亩产量的基础上,算得粮食总产,再除以农业劳动力的总数,即得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严格地说,这只是以粮食产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但在传统农业时代,这是最重要的生产率指标,并且基本上就是小农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2](P132) 嘉庆十七年(1812),四川粮食用地6674.2万市亩,[2](P109)共产原粮可达14855434360千克。当年,四川人口约2070.9万[13](《附录》);而民国五年(1916),四川16~60岁的成年人约占总人口的63%③,估计农民占总人口的80%,则嘉庆十七年四川的成年农业劳动力④约为1044万个。清代,全川每个成年农业劳动力可生产原粮1423千克;若以每人每年消费原粮351千克计(据包世臣说,参后文),则一个成年农业劳动力大约可养活连其自身在内的4口人。如法炮制,则可以算出清代不同时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详见表6)。
—————————————— ③ 据施居父《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第35—36页有关数据算出,成都民间意识社,1936年。 ④ 本文不拟采用“完全从事粮食生产的农业劳动力”这一概念,因为此种理想化的劳动力事实上绝难存在,仅仅具有算术上的意义。 清前期,由于土壤的自然肥力较高,耕作即使不怎么精细,粮食亩产亦能达到相当水平;加之人口很少,劳动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土地空间,故劳动者的生产率很高。在中期,四川农民通过辛勤劳动,使粮食单产量有所提高,但人口增长速度(约253%)远远大于粮食用地和粮食亩产的增长速度(分别约为125%、4.31%),因而生产率出现下降的趋势。清后期,粮食单产较中期略有降低,粮食用地进一步扩展,使原粮总数达到中期的2倍多,但人口接近中期的4倍,故劳动生产率不可避免地继续走着下坡路。是为“过密化(involution)”①现象之一。 “过密化”是农民为争取生存而作出的牺牲。照乡土观念,人们将总的收获量看得比短期的生产效率更重要。农民把生命消磨在土地里,只要力气不白费,他们都愿意投入劳动。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劳动力闲着也是闲着,只要用起来,多少会有所得。他们考虑最多的是家人的长远生计,不会那么斤斤计较短期内的效益;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是从单一的经济学科立场出发的。这就和后来的人们非常强调效益有很大的不同。 上文主要着眼于全省性的宏观考察,下面根据资料情况,作一些微观分析。 嘉道之际,江南有一位注重实政、关心民生的大学者包世臣。他非常熟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也曾经到过川东地区。对于口粮,他的说法是:将男女老幼合并“牵算,每人岁食米三石”②。稻米3石可折稻谷6石,合351千克。笔者认为,包世臣的观察、计算,比珀金斯的估计更切近实际。川中乡土谚语云:每人每年“不饱不饥三石谷,”约合仓斗6石,与包氏所言正相吻合。王笛称,乾隆中期,川省生产粮食约30亿千克,按人均消费400千克算,全川每年消耗约28.5—29亿千克,则每年约可剩余1~1.5亿千克,合200多万石。[2](P207)王笛对人均粮食年消耗量的把握,比珀金斯要准确些.同包世臣和川中民谚的说法差别不很大。道光时期,蓬溪县令奚大壮说,“蜀中为产稻之区,一岁所出之谷,足备数岁之用”③。温江县“岁产米,可食三年”④。此三条记载平均,1年所收稻谷可供16/3年食用,1个全劳力1年至少可产稻谷1872千克,生产率高于前面匡算所得的清代平均水平。 在清代夔州府云阳县,“大抵良农一人,足耕出谷二十石之田”⑤。不知云阳县的计量单位是仓石还是市石。四川“斗斛之大,倍于他省,”而“市斗比仓斗大,有加倍者,有倍半者,有两倍者,各处不同”⑥。一般来说,1市石≈2仓石。云阳县这一条资料先假设为仓石,20仓石约合1117千克,尚未达到清代四川农民的平均劳动生产率1423千克之数,绝不能构成一个良农的基本标准。因此,清代云阳县计量单位“石”应指市石。一个优秀的农民,一年生产2234千克粮食,超过清代四川平均劳动生产率,接近清前期的平均值2630千克是比较合乎情理。 成都平原附近的安县,“同治光绪间,农业最发达。虽佃耕之家,种田二三十亩,或十余亩,皆足以赡家口,而自耕自业者可知”⑦,清代云阳县佃农多“输租自百石以下,少亦五十石,”即使按地租率“获十输五”⑧,估计每个农户耕田大概为20~50亩。方行认为,清代四川中等农户的耕地规模,一般可以20亩计[11]。如以平均亩产222.23千克/市亩⑨计算,则一个中等农户可收获原粮4098千克。设若1家5人,劳动力为2.52人,则其劳动生产率为1626千克。有的家庭更大一些,种田更多,可以较为充分地利用那些“边际成本”甚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⑩,则生产率可能会更高。 如此看来,关于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的推算结果不算过头。 ———————————— ① 按,美籍华裔学者黄宗智等人的“过密化”理论,强调的是单位工作日的劳动报酬递减趋势。本文借用这一概念,具体指的是以粮食为表征的农业年劳动生产率降低现象。 ②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6。 ③ 光绪《应城县志》卷2。 ④ 民国《温江县志》卷3。 ⑤ 民国《云阳县志》卷13。 ⑥ 民国《南溪县志》卷2。 ⑦ 民国《安县志》卷56。 ⑧ 民国《云阳县志》卷13。 ⑨ 204.90千克/清亩。 ⑩ 特别县在涪前期。 (二)货币形态的劳动生产率 以上是以粮食为表征的劳动生产率。那么,以货币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清代四川农民劳动生产率又如何呢?全省范围的系统资料是否存在,恐怕有疑问,不过,小范围内的零星记载倒是有的。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云贵总督张允随奏称:“天下沃野,首称巴蜀。在昔田多人少,米价极贱。雍正八九年间,每石尚止四五钱。今则动至一两外,最贱亦八九钱”①。此应为当时成都市区的市场销售价,农村市场价应低于这个水平。乾隆十二年(1747)四月,“新繁等五县谷价,较省城每石贱二三分,加以运费,每仓斗谷一石,总共不过三钱七八分。以二谷一米计算,每米一石,亦不过七钱五六分”②。此五县当为成都府属县。县级物价贴近普通农民经济生活,参考价值较大。每石稻谷如按三钱六分计,农户年产谷一百石,约值银36两。四川“历来银价,乾隆以上,每两合制钱八百文”③;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时银一两,值钱八百枚”④。则农户稻谷年产值折成钱,约为28800文。稻麦(或豆、油菜、杂粮)两熟的普及,主要实现于清代。小春一项,为农户增加收入5760文,即年产值增加1/4[8]。 若按18世纪中期每石稻谷(60.5千克)0.36两银折算,四川农民每年平均粮食生产率1423千克稻谷,可换银0.36×1 423÷60.5≈8.47两。不过,粮食生产只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一般农民还有其它方面的收入。民国年间,布朗对峨眉山25个田区农户各种收入及其所占比例作过比较细致的调查统计。平均言之,粮食收入占总收入的64.97%。[14](P416)以此为参考,将清代四川粮食生产占总收入的比例估计为65%。则18世纪中期,四川一个普通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大约表现为银13.04两,或钱10400余文。 清末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可以绵竹县为例。该县人口218581,耕地573186亩,人均耕地2.6亩。上田1亩年产粮食约值钱10千文,中下田年产粮食值钱6千文,全县合计4105500千文。“除支用解款、衙门公费、吸烟消耗”外,余3852500千文。以全县人口平均,“一人一岁得钱17千文零,仅给衣食。若遇冠婚丧祭、水旱偏灾,则负债失业,流离转徙。此民之所以日即于贫,而人口之消耗于此可见矣”⑤。王朝末世,乱象纷呈,粮食生产亦会受到严重影响。五花八门的苛派勒索,使这种生产不能正常运转。 ———————————————————— ① 《乾隆实录》卷311。 ② 《乾隆实录》卷289。 ③ 民国《乐至县志·食货》。 ④ 民国《荣县志·食货志》。 ⑤ 光绪《绵竹县乡士志·户口》。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