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太湖地区农业史稿》第123-124页,农业出版社,1990年。 [3] 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苏东坡《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说:"浙中无麦,须七月初乃见新谷。"(《苏东坡全集·续集》卷11)陆游诗云:"东吴七月暑未艾……早禾玉粒自天泻,村北村南喧地堆。"(《剑南诗稿》卷67《秋词》)《宋史》卷176《食货上四屯田》载:北宋时何承矩在河北沿边引淀水种稻,"初年种稻,值霜不成。懋(指闽人黄懋)以晚稻九月熟,河北霜早而地气迟,江东早稻七月即熟,取其种课令种之,是岁八月,稻熟。"江西也是"七月早禾才熟、" (黄震《乞借旧和籴赈籴及宽减将来和籴申省状》,《黄氏日钞》卷75)。 [4] 正月"立春"播种,似乎太早;芒种播种,又似乎大迟,游修龄怀疑记载有误,曾雄生则把"立春芒种"视为"秧期",不过,这秧期也太长了。但二月播种早稻,在唐诗中可以找到例证。例如: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中分春一半,分日半春徂……新雨草芽苏,薅余秧渐长。"春分时秧田已经经过除草,可见播种一定在春分之前,可能是惊蛰。 [5] 宋代关于早稻晚稻的概念与现代农业科学关于早稻晚稻的概念不完全一样,但两者是可以吻合的。现代讲的早稻晚稻主要是依据其对光照长度的反应区分的,早稻是钝感型或无感型,晚稻是敏感型。早种早熟的品种一般属于钝感型,晚种晚熟的品种一般属于敏感型。 [6] 《知不足斋丛书》本作"旱稻",万国鼎校改为"早稻",因为下文明确提到灌溉,讲的是水田。万氏的意见是正确的。 [7] 曾雄生认为,《禾谱》和陈旉《农书》所载的"早稻"并非真正的早稻,说见《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的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0卷第1期。我们还看到一些出自低纬度地区的早稻品种引进长江流域后生育期变长的现象。例如,岭南的"蝉鸣稻"是一种插秧后60日成熟的早熟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已引进中原;但唐代江南种植的蝉鸣稻成熟时已届晚秋。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云:"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晩。晩秋云日明,亭皋风雾清。"又,占城稻是从占城国引进的有名的早稻品种,但宋真宗在江南、淮南、两浙路推广占城稻时,据《宋会要》食货农田部所载,从浸种到收获长达180天;后来各地才培育出生育期长短不等的各种占城稻种。 [8] 转见李伯重《宋末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第22页。大泽氏认为这种水稻是原始粗野的,只能充当救荒作物。由于认定冬麦只能与这类速生早稻搭配,这也成为他论证宋代稻麦复种不可能普及的依据之一。 [9] 秋社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一般在八月中旬,但有时也会在八月上旬或下旬。 [10] 曾雄生指出,"六种"即"陆种";从《陈旉农书·六种之宜篇》的具体内容看,也是讲旱作物的。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的有关篇章。 [11] 《灼艾余集》卷2《郊外农谈》。万表(1498-1556),明安徽定远人,曾任都指挥,督全浙粮道,官至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文中所说的"中禾",若按元末《吴门事类》关于早、中、晚稻的划分标准,应该包括宋代的早熟晚稻。 [12] 首先提出宋代与冬麦复种的是晚稻这一观点的并不是我。王曾瑜在1986年出版的《平准学刊》第3辑上册发表的《宋代的复种制》中,已明确指出宋代稻麦复种的基本形式是晚稻与冬麦的复种;并以此作为宋代复种制臻于稳定和成熟阶段的标志。我在1989年写作《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若干问题》时还没有看到此文。 [13] 《苏轼集》卷3 [14]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16《与章德茂》 [15] 陈旉生年为公元1076年,《农书》写成于1149年;陆九渊的生卒年为公元1139-1173年。 [16]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17] 《全唐文》卷414常衮《减征京畿夏麦制》:"其京兆府今年所率夏麦,宜於七万硕内。五万硕放不徵,二万硕容至晚田熟後取杂色斛斗续纳。"可见"晚田"的生产物包括"杂色斛斗"。 [18] 对于陈旉《农书》的上述记载,王曾瑜先生有另一种解释。他认为;"陈旉此处介绍的应是早稻与麦类轮作,或是可早在三月半收获的大麦与早稻复种。据前引的不少诗文,稻麦复种的基本形式,仍应是晚稻与冬麦的连作。陈旉对此不作介绍,正是农书的缺陷,也说明此项复种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王氏的这种解释亦可通,尤其是他指出陈旉《农书》有缺陷这一点,是很有启发性的。 [19] 《太湖地区农业史稿》第124页。 [20] 《便民图纂》卷三:"浸稻种"--"早稻清明前,晚稻谷雨前";"收稻"--"寒露以前收早稻,霜降以前收晚稻"。 [21] 最近我将拙文初求教于游修龄先生时,他对宋代晚稻与冬麦复种的观点作了肯定。他说:"宋代稻麦两熟之稻,是晚稻,明清以来直至现在也还如此。原先的晚稻田是冬季休闲过冬,把小麦下到稻田冬种,便成了稻麦两熟。宋代还有早稻和中稻,通常是在稻子收获后,再种一点蔬菜、葧荠、荞麦之类生长期短的小作物。南宋一些较详细的方志中有提及。历史上的水稻都以晚稻为主,因晚稻是短日照植物,南方是短日照地区,野生稻的短日性最为严格,从野生稻驯化的当然是晚稻。早稻对日照不敏感,是人工选择出来的,黄河流域夏天是长日照,只有早稻能适应。徐光启首次在天津推行种稻,请南方农民带了稻种去,结果不能抽穗而失败,即因南方稻种要求严格的短日照,北方不能满足之故。反之,北方稻种引到南方种植,则提早抽穗结实,产量极低,也没有引种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