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字体: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07   点击数:[]    

早稻。当时的长江流域大扺八九月种麦,次年四月中下旬(即小满前后)收获,所以黄震说"收麦在四月"(材料23),嘉泰《会稽志》说早熟的小麦在小满前可以收获;但也有迟至五月收获的,如范成大说"五月江吴麦秀寒"(材料16)。早稻收获后种植冬麦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稻麦复种最紧张是收麦插秧季节,麦收后插早稻,除了早熟的大麦(三月下旬即可收获),季节上是安排不下来的。由于看到了早稻与冬麦大田生长期重合给复种带来的困难,日本学者大泽正昭设想宋代有一些大田生长期非常短促(如一个半月)的早稻品种与冬麦复种[8] 。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载有黄绿谷,芒种节(五月上旬)后种,"自下种至收刈,不过六七十日",还不到半月,属于大泽氏所说的水稻类型。从季节上看,安排与冬麦复种是没有问题的,但它当时一般是用于在春水过后的湖滩地抢种一茬,"亦以避水溢之患也";是否用于与冬麦复种未详。宋代还有其他可以安排与冬麦复种的生长期短的早稻品种。如嘉泰《会稽志》载录名为"八十日"的"秋初乃熟"的早稻品种(属占城稻系统),顾名思义,其大田生长期只需80天(暂时排除因强调其生长期短而可能有的某种虚夸成分,实际上不一定刚好80天,可能是80多天),假如七月中下旬收获,插秧期当在五月初或四月底,可以安排在麦收之后,虽然比较紧张。类似的品种应该还有。不过,在稻麦复种制中水稻是主茬,农家主要向水稻要产量,其次才是冬麦。姑勿论大泽氏所说的只能作救荒作物的速生早稻品种,一般而论,生长期短的早稻产量远不及晚稻;速生早稻加冬麦的的产量也未必抵得上一茬好晚稻。农家是不会因种麦而牺牲水稻产量的。所以,在稻麦复种中,只要晚稻能够与冬麦搭配,一般是不会选择生长期短的早稻的。

那么,晚稻是否能与冬麦复种呢?晚稻插秧较晩,一般在五月进行(唐代已如此,见上文),完全可以安排在麦收后进行。所以黄震说:"收麦在四月,种禾在五月初,不因麦迟了种禾。"(材料23)。这不会有争议,但晚稻收获后能否安排种麦,学术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我认为应该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根据上面列举的材料,早熟的晚稻可在八月收获,收获后种麦是来得及的(有关早熟晚稻品种增加的情况,详见本篇的第四节)。或谓陈旉《农书》上卷《六种之宜篇》说:"七月治地,屡加粪鉏转,八月社前,即可种麦,麦经两社,即倍收而子颗坚实。"[9] 如是,则即使晚稻八月收获,收获后要排水整地才能种麦,仍然是来不及的;麦子只能安排在早稻收获后播种。这种看法,把"麦经两社"的记载绝对化了。我们知道陈旉《农书·六种之宜篇》是讲旱作物种植安排的[10] ,未可与水田的稻麦复种机械地联系在一起。而且"麦经两社"是从北方的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说早已见于《齐民要术》,它随着麦作本身一起从北方传到江南,又与容易使人产生某种神秘感的"麦备四时之气"的说法相结合,成为某些人心目中的教条。但这种经验并不适合南方的情况,因为南方温暖,种麦过早反而会因出现冬前旺长等一系列问题而影响产量。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并不刻板地遵从"麦经两社"的教条,而往往把播种期延后。例如,嘉泰《会稽志》说:"浙东艺麦晚,有至九月者。"黄震在抚州的劝种麦文选择在中秋节发布,他当然会把宣传贯彻的时间计算进去,实际上种麦要到九月份了(材料23)。真德秀的祈雨文谈到季秋(九月)以来少雨,下田已种之麦(因下田墒情较好)和高田未种之麦(因高田墒情更差)均受干旱的威胁,则种麦也在九月以至更晚(材料26)。方回谈到南宋末年民间因担心影响秋冬种麦而不敢呈报所受水旱灾害,虽然是泛指各地情况,也可说明晚宋南方一般是在秋冬之际种麦的(材料27)。所以当时早熟晚稻收获后种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明人万表说:"按《四时纂要》及诸家种艺书云:八月三卯日种麦全收。但江南地暖,八月种麦,麦芽初抽,为地蚕所食,至立冬后方无此患。吾乡近来种麦不为不广,但妨早禾,纵有早麦,亦至四月中方可收获,只及中禾,若六七月旱,中禾多受伤,不若径种晩禾。"[11] 他明白地告诉我们:一,江南种麦宜晚不宜早;二,在稻麦复种中麦收后种早稻是安排不了的,早麦收获后可勉强安排"中禾",但又容易受旱,所以一般安排晚稻与冬麦复种。这话虽出于明人之口,但应视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谈。

总之,冬麦的收获期是相对"刚性"的,难以提前,它的播种期则是相对"弹性"的,可以延后;晚稻与冬麦复种季节上大致没有问题,早稻与冬麦复种季节上矛盾却很大;而晚稻产量远高于生长期短的早稻--由于以上原因,冬麦一般安排与晚稻复种,而难以安排与早稻复种。[12] 
从上表所引宋代稻麦复种的实际材料看,也确实是如此的。能够判断水稻类型的几乎都是晚稻。如曹勋《山居杂咏》:"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晩禾亦云竟,冬菜碧相连。"(材料10)杨万里《江山道中麦熟》:"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材料15)范成大《刈麦行》:"犂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材料12) 明白无误地表明当时麦收后复种的是晚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下一篇文章:试论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