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字体: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07   点击数:[]    

。尤其是叶梦得《奏措置买牛租赁与民耕种利害状》中说:"……粗已耕垦,趁种早禾了当,唯有二麦收刈后,合重行耕犁,再种晩禾。"(材料6)清楚地指出早稻在麦收前已经插秧,只有晚稻才是在麦收后犂地插秧的。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描写了麦收前的插秧(早稻)。苏轼《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13] 也说明早稻插秧在麦收之前。可见,材料中凡是五六月收麦插秧的,都应该判断为晚稻。晚稻收获后可继续播种冬麦(如虞俦《和姜总管喜民间种麦》"腰镰刈晩禾,荷锄种新麦",材料19)或冬菜(如材料9、10所显示的那样)。

持早稻与冬麦复种观点的论者,能够拿得出来的证据主要就是陈旉《农书》中关于"早田"的记载。我在《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曾说,认为"早田"指早稻,"有望文生义之嫌"。这话说得可能有些绝对化,因为在宋代文献中确实能够找到"早田"指早稻田的根据。如陆九渊就说过:"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早禾,晩田者种晩大禾。"[14] 但"早田""晚田"的含义是随着时代变化的,陆氏毕竟比陈旉晚生63年[15] ,陈旉讲的"早田"未必就是陆氏讲的"早田"。就我接触的材料看,"早田""晚田"之称最早出现在《齐民要术》,分别指早熟的"谷(粟)田"和晚熟的"谷(粟)田"[16] 。唐代的"晚田"似乎泛指种植各种大秋作物的田,而不是专指谷田[17] 。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宋代南方不少地方把水田(水稻田)称为"田",把旱地称为"地";"早田"主要种早稻,"晚田"主要种晚稻的区分就是建立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的。但陈旉《农书》却是"高田"与"下地"并称,这里的"地"当然不可能是专种旱作物的,则"田"也并非专指水稻田。陆九渊关于"早田"和"晚田"划分的标准,似乎不能机械地套用到陈旉《农书》上。而且,如果把陈旉《农书》的"早田"理解为"早稻田",从而认定与麦类复种的是早稻,那么,就会与陈旉《农书》关于早稻生育期的记载直接发生冲突。因此,我仍然不打算采用"早田"即"早稻田"的解释,而对陈旉《农书》的"早田"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即理解为种植成熟较早的水稻或其他旱作物的田。这里虽然不完全排除早稻的种植,但与冬麦复种的主要恐怕还是成熟较早的晚稻。事实上,宋人早稻晚稻的概念并不很严格,他们往往把成熟较早的晚稻称之为"早熟"稻种甚至称为"早稻",下一节还将论及此事,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对"早田"的这种解释是有根据的。去宋未远的王桢《农书》谈到"高田早熟"实行稻麦复种的"再熟田",所谓"早熟",只能理解为早熟晚稻;王桢的"高田早熟"实际上与陈旉的"早田"一脉相承,这也可以反过来印证我们对陈旉《农书》"早田"的理解。当然,不应该把这一论断绝对化。在两种情况下,早稻是可能参加到这一复种制度的行列中来的;在大麦或某些冬菜收获后可以复种早稻,此其一;由于早稻是对光照钝感的类型,它也可以当晚稻种植,此其二。但后者只是晚稻权宜的替代物。这些都不能改变主要是晚稻与麦类复种的事实。[18] 

或以《便民图纂》"早稻收割毕,将田锄成垄,令四畔沟洫通水。下种(按指麦种),灰粪盖之"的记载,作为明末以前的稻麦复种是早稻与冬麦复种的证据[19] 。按,《便民图纂》虽然谈到"早稻"与大麦的复种,但《便民图纂》中的"早稻"是清明前(三月)浸种,寒露前(九月)收获的[20] ,生育期近六个月,所以名为"早稻",但不是现在科学意义上的早稻,只是早熟的晚稻而已。因此,把它作为早稻与冬麦复种的证据也是不能成立的。[21] 
梁嘉尧《宋代太湖平原农业生产问题的再检讨》一文,以丰富的史料论证了宋代的稻麦复种有可观的发展,与本文论述的主旨是一致的。梁氏为了回答李伯重关于"早稻与冬麦生长期有重叠之时,因而占城稻的推广不可能导致稻麦复种制的普及"的问题,在分析了水稻和冬麦的播种期、收获期以后提出,宋代麦作与早、晚稻可以互相配合、交替种植:早稻收成后,接续以麦作,次年麦子收成时,虽来不及种早稻,却可以种晚稻,晚稻九十月间成熟,巳无法种麦,于是次年再种早稻,形成两年三作制,梁氏称之为"稻麦轮作"。在这里,梁氏试图突破"在稻麦复种中,冬麦主要与早稻配合"的框框,但由于对晚稻收获后复种冬麦的可能性和好处估计不足,实际上没有能够完全摆脱这种传统观点的影响。梁氏设想的制度在理论上似乎可以说得通,也不排除实际生产可能存在类似的安排,即在稻麦复种的链条中的某个环节插进早稻种植,但我们毕竟看不到关于这种规整制度的记载。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早稻和晚稻对水土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人们往往把它们安排在不同的田块上种植(有的地方甚至以此区分"早田"和"晚田"),因而难以和麦作结合成规整的种植制度。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所实行的,只能是一种以晚稻与冬麦复种为中心的制度,如同我们在上文分析和列举的资料中所展示的那样。 注释

[1] 北田英人《宋明清时期江南三角洲农业の进化と农村手工业に关发展する研究》第1章,1986-1987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一般研究C)研究成果报告书,高崎,1988。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下一篇文章:试论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