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如经费支持,只能是留下一些杂种的群体,未能育成一些性状稳定的、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的标准品种。这一过程只能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能能够继续完成。
其二,由于经济的影响。通过欧美的家畜品种在中国的本地化过程,我们很容易从中看出,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直接导致了畜禽品种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性能。欧美猪品种的特点是瘦肉率高、生长快。这是因为当时的欧美人的食物结构中,肉食品的比例较高,而且有足够的优质饲料饲喂家畜,从而育成了适应优质饲料的品种;而中国本地品种特征是增长慢,但能够耐粗劣的饲料。由于中国普通民众的食物构成中,植物性食物占有主要成份,所提供给猪的饲料,只能是一些谷物加工的副产品和生活中的废弃食品,这样,经过长期的饲养,中国本土的猪具备了耐粗劣饲料的能力。两种产品类型是基于不同的饲养目标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在不同的生活水平下各自培育出来的产品。如果要让欧美的品种在中国完成本土化过程,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传统的养猪目的。即将生长快、瘦肉率高、料肉比低作为养猪的主要目标,而不是养猪为了积肥、为了利用农副产品等,为了获得猪油,这样欧洲品种就会很容易成为中国农家接受的品种;显然这一项工作不是畜牧工作者所能够完成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项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完成的、极其困难的工作。第二,是降低欧美猪品种对饲料的要求,使它们能够适应中国农家的普通的饲料条件,显然畜牧工作者的主要工作目的集中于此,即是使欧美品种适应中国的环境。当然这一工作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够完成的,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其三,技术方面的原因。近代新型的家畜育种技术产生于欧洲,一些早期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将这一新型技术带回国内,但是留学欧美的学生数量毕竟很少,他们从事育种工作也仅仅限于有限的科研机构中,所作的工作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或者说是从学术的角度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研究。此外,没有利用当时的一些其它相关技术,如人工授精技术,以发挥引进猪种的遗传性能。在利用国外的猪品种与本土品种杂交过程中,由于引进品种数量毕竟较少,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有限,此时如果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就能够迅速地利用数量有限的外国猪种。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引进并从事家畜的人工授精技术,但是当时只在羊、牛和马的繁殖上应用,没有运用到猪的繁殖过程中,[21] 从而也就没有有效地利用欧美猪品种的遗传性能,使得杂交育种工作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
近代的中国,少数的富人愿意吃瘦肉、喝牛奶,并且能够消费得起这些高档食品;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想吃肉、喝牛奶,但是喝不起牛奶,只有在过重要的节日时偶尔能够吃上肉,但更想吃的是肥肉。因此猪的饲养只能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供产品。欧美猪品种固然有一些明显的优势性能,但是多数的农家并不会迅速改变原有的饲养习惯,还是愿意饲养原有的农家品种。只有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多数的普通老百姓变得也愿意吃瘦肉时,欧美品种的优良产品性能才会完全被人们接受和利用。所以从欧美引进的畜禽品种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程度。然而,由于战争和经济的关系,这一过程直到今天才完成。
中国近代的畜禽品种,从产品性能的角度,是不能与欧美的品种相提并论的。但是不能否认本地品种有许多独特的优良性能,如太湖猪具有繁殖力较强的特点,本地猪的肉质相对于西方猪品种来说,普遍具备肉质细嫩、可口的优势,本地猪对于劣质饲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比较好等等。如果无视本地猪的特点,将会导致错误的育种方向。而只有充分地利用中国本地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双方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各自的缺点,才能育成符合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并能够被人们接受的新品种。显然,对于中国本地猪的特点,畜牧工作者有了足够的认识,他们通过杂交的办法,使中国猪的优良性能融入到了新的杂交品种之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品种具备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当人们消费瘦肉成为时尚的情况下,具备较强饲料转化能力,增重速度快的欧美品种就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家畜品种逐渐被欧美与本地品种的杂交种替代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