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比较粗放饲养条件下,由于土种猪的抗逆性较强,增重效果比纯种外国猪要好,具有耐粗饲的特征。不论什么样的饲养条件,杂交一代的性能总是显示出了杂种优势性能来。
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人们不可能给引进猪饲喂品质好的饲料,只能饲喂品质比较差的饲料;而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引进猪种的优良的增重性能,让它增重速度快。因此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取长补短,利用各自的优势,弥补其缺陷。通过杂交的办法,产生杂交优势,培养既具有国外猪品种增重性能又有本地猪种的耐粗饲性能的杂种猪,便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这也为欧美猪品种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五、近代中西猪杂交育种的效果
中国近代的猪种杂交育种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半途而废,没有系统地坚持下来,从而也就未能育成一个标准品种,仅有一些杂交代数不一的杂种猪群存在。直接从国外引进的纯种猪,由于多种原因,也没有进行纯种自繁,所以也没有留下一些可以供继续用于改良的纯种猪只,留下的也仅仅是一些杂交后代。1917年《农商公报》统计表明,1914年中国北方六省杂种猪只达4万余头[16] 。显然这仅仅是1914年部分省市的记录,如果有更全面的统计材料,数量肯定会要多一些。以后随着引进的深入,特别是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杂种的数量会更多。但是不可否认,相对于当时中国总的养猪情况来说,这些数量较多的杂种群体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由于杂种猪具备生长快,同时又具备耐粗劣饲料的优点,在一些地区逐渐为民众喜爱,一部分杂种猪后代被留种繁殖,形成了一批血统混杂的杂种群,成为后来进一步培育出特征明显的标准品种奠定了物种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平的环境,一些标准猪品种才逐渐育成。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欧美对中国实行种质资源封锁的情况下,借助于这些杂种群,畜牧工作者经过周密的计划,育成了一些较具特色的新品种。哈尔滨白猪、宁安黑猪、新金猪、吉林黑猪、定县猪、上海白猪等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品种。
哈尔滨白猪的育成历史可以上溯至1840年,当时由俄国侨民带入一些俄国猪只进入东北,与当地猪种杂交,1923年又从加拿大引入巴克夏猪,后来日本人又引进一批巴克夏猪,此后又混入一些约克夏猪的血液,逐渐形成了一批白色杂种猪,分布于黑龙江省中南部,以及牡丹江至佳木斯铁路沿线。1948年哈尔滨香坊实验场从中选购一批白色杂种猪,利用其中的一头种公猪进行纯种繁育,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于1975年经鉴定育成了性状相对稳定的新品种—哈尔滨白猪[17] 。
宁安黑猪、新金猪和吉林黑猪的育成,源于1911年日本侨民将巴克夏猪和约克夏猪带入东北,后来公主岭和金州试验场又引进一批巴克夏猪,用级进杂交的方式进行改良,1945年级进至第三代后,这批巴克夏及高血杂种陆续散入民间,开始了无计划的自然杂交。到了40年代末期,形成了以含75-87.5%巴克夏血液为主的杂种群。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有关单位在此杂种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选育,育成了新金猪;在吉林则育成吉林黑猪;在黑龙江则以此为基础育成了宁安黑猪[18]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平民促进会”利用波中猪与定县猪杂交,没有育成标准品种,仅留下一些杂种群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此基础上育成了定县猪[19] 。
上海白猪的育成,源于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随着大量外侨涌入,带来了一批白色猪种。日本侵略上海后,带来了小型立耳猪。1945年以后,又从美国引进大约克夏。上述诸多猪种与当地猪种,主要是当地饲养的优良本土品种太湖猪进行没有育种计划的自然杂交,形成了相当数量血统混杂的杂种群体,后来在此基础上,新中国的畜牧兽医工作者经过选育,育成性状稳定的新品种——上海白猪[20] 。
六、结论
近代欧美猪品种在中国的本土化工作,固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毕竟到1949年为止,这一过程还没有完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育成一个性状稳定的标准品种,其用于经济用途的杂交类型也没有充分推广到各地。究其原因如下:
其一,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尽管国门洞开有利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但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显然不利于当时的中国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行动上对外部世界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清朝灭亡后,各地军阀在不同背景的外国势力的扶持下,充当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傀儡,内战连年,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猪的引进过程中,可以充分地证明,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是无法实现本土化改良利用的。例如,自1937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上升势头被日本侵华战争所打断。对于欧洲猪品种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影响很大。因为,20世纪的20到30年代,当时引进的欧美猪品种数量较大,同时大量科学工作者参与其中,这是欧美猪品种在中国本土化的难得时机,应该培育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品种,并将这些新品种推广到社会之中,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他们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无法安心从事育种工作,也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的保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