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地认识到了,即欧洲品种的产品性能是本地品种无法相比的。要想改变畜牧业的现状,引进欧洲品种是大势所趋。如果说晚清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对欧洲畜禽品种的认识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少数人的超前认识,传播面较窄,实施受较多限制;那么民国时期对国外畜禽品种的认识,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引进改良已经是当时知识界的共识,并付诸行动。
在希望大力引进欧美培育品种的背景下,各大学农科、农专、农场相继引入外国猪种以改良中国猪种。1923年北平燕京大学农科引进泰姆华斯猪、波中猪、约克夏猪[9] ;1924年陈宰均在青岛李村建立新型猪场,引入巴克夏猪进行猪种改良工作;1925年太原农业专科学校由外省购入巴克夏猪品种,主要供学生实习,仅在太原附近农村推广,数量不大。[10] 1927年南京中央大学从日本引进巴克夏猪;1928年河北定县“平民教育研究会”从燕京大学农场购入波中猪与本地母猪杂交。1930年运来波中猪数头,使用纯种繁殖方法,用于杂交。当地农民将自养的母猪牵来配种。1930到1933年之间共交配2352次,得到改良猪16740头。平民教育研究会希望级进至四、五代,使之与纯种的波中猪相同,但是由于饲料条件的限制,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1932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引入波中猪、泰姆华斯猪,从事杂交改良工作;1932年山西岱岳畜牧学校成立后,建立畜牧场,由外地购入巴克夏猪和波中猪进行繁殖推广。建场数年间,推广于晋北一带的优种猪不少。当场老百姓也对改良猪产肉多、肉质好有一定的认识。[11] 1933年,南京遗族学校引入波中猪、泰姆华斯猪、汉普夏猪、巴克夏猪;同年江苏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引入波中猪、杜洛克猪、切斯特白猪、中约克夏猪;江西农业院引入中约克夏、大约克夏、泰姆华斯猪;1935年四川家畜保育所引入大约克夏猪、巴克夏猪;1936年夏,南京大学畜牧兽医系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资助,进行中国猪种改良工作,改良由许振英教授主持,先后自美国进口巴克夏、约克夏、切斯特白猪、波中猪、汉普夏猪和杜洛克猪,将其中一部分用作纯种繁殖,另一部分用于级进杂交。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全部猪只迁往四川成都地区,与四川省合作继续开展杂交工作。至1941年因经费紧张而告停。由于时间持续不长,仅获得一些初步改良效果。[12]
当大量的国外猪种被引进到了中国以后,如何发挥这些培育品种的产品性能是当时的畜牧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本地的品种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就是一无是处呢?外来品种的特点在什么地方?其优良性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能否适应中国各地的饲养和自然条件?这些都是当时的科学家们需要回答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引进品种的本土化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一些畜牧学家在引进过程中,开始从事中外猪的饲料利用能力的对比试验,对国外猪种的产品性能进行分析,找到改良本土品种的办法。
首先人们非常关注外国猪种对中国本地农家的习惯饲料条件的增重效果如何?有关的试验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7年,燕京大学农学院以波中猪、北平猪、波平一代杂种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增重速率为:波中猪和一代杂种猪较北平猪有16%的增重优势。1930年,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会”以波中猪、定县猪及波中猪和定县猪的一代杂种为试验材料。结果发现,波定一代杂种的增重效率为146%;波中猪的增重效率为113%,分别比定县猪的增重效率高出46%和13%。由于上述两次实验结果不一致,因此汪国舆在1932年作类似上述的试验,试验猪只分别为波中猪、定县猪、波定一代杂种,结果表明波中猪生产速度最快,而一代杂种则次之,定县猪最次;每增重100磅,波中猪较定县猪可节省饲料183磅,一代杂种猪比定县猪节省128磅;波中猪之身长及四肢发育最快,定县猪则腹部膨胀最甚,杂交一代猪胸部最为发达[13] 。从上述试验中可以看到,外国猪种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产品性能(波中猪属瘦肉型猪,定县猪则为肥肉型猪)都优于土种猪,而杂交一代的性能更是十分优秀。这些试验是利用全价饲料所得到的结果。
许振英、张龙志还对外国杂种猪和中外杂种猪的饲料利用性能作了比较试验。试验材料为15头杂种猪,其中约×巴杂种5头,波×内江猪杂种5头,约×荣昌猪杂种5头。试验结果表明外国纯种猪之杂交种不及外国猪与土种猪之杂交之性能优良。[14] 说明了土种猪也有其优点,在利用杂交方法育种时,用中外猪之间的杂交模式效果最好。
许振英、张龙志还对中外猪进行了利用农家饲料饲养的对比试验。试验采用荣昌、内江等地的土种猪与输入国内的波中猪、大约克夏、巴克夏进行比较,所用饲料为农家习惯饲料稍加改进。结果表明,本地猪增重最快而用料最少,而波中猪次之,巴克夏最次[15] 。这从一点上,可以看到土种猪的优势所在,而国外优良猪种如果没有良好的饲料条件作保证,增重快的性能也就无法体现。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中国本地猪的产品性能就一定比欧洲猪差。因此要做出优劣判断,必须要考虑许多其它的因素。
从上述多项试验中可以看到,在科学的饲养条件下,外国猪种具有较好增重性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