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      ★★★ 【字体: 】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31   点击数:[]    

鱼饲料,塘泥上基作桑肥,做到“基养塘,塘养基”的循环利用,互相促进。这一方法,不仅能把种桑、养蚕和养鱼三者之间在生产上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任何一方都可以促进或影响它方的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地区生产独具的特点之一。过去在桑塘地区流行着一句“蚕壮、鱼肥、桑茂盛,塘肥、桑旺、茧结实”的谚语,充分说明桑、蚕、鱼连环性生产互相间的密切关系。另外,珠江三角洲桑塘区的农家,除了饲蚕种桑养鱼外,也有利用部分鱼塘水面放养水浮莲,作猪的饲料,结合养猪,既可利用猪屎肥桑地,又可以饲鱼。使基塘的连环性生产更臻完善,农村里的劳动力更能发挥。这是“桑基鱼塘”地区生产结合的方式[23]。

珠江三角洲的养蚕业同塘鱼养殖业密切相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把桑、蚕、鱼三者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一般来说,用800斤蚕屎,再加上适量的青草饲料,便可育肥100斤鱼。通常养蚕用桑一千斤,可得蚕屎残渣500-600斤,每担蚕屎可值二元以上,从而增加了蚕桑的总收入[24]。

2、桑基和鱼塘的比例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地区,最初是利用基来种植果树,故相互间是没有一定的比例。但到了明代的中后期,随着蚕丝业的发展,原来种果树的基地,逐渐改植桑树,桑基和鱼塘配合生产才有一定的比例。当时地基和鱼塘的面积比例是“三比七”或“四比六”,即大部分采取“三基七水”或“四基六水”的配合形式。清末,人们根据桑叶、蚕沙和每亩塘鱼产量所需要的饲料和塘泥的沉积量等关系,作出了更恰当的基塘比例。因长期受到雨水冲刷和年年戽泥上基的影响,以致塘面逐渐增大,基面日渐缩小,故后期的基塘有“六水四基”或“七水三基”的比例。有些因基面严重崩卸,基面成了又高又窄的所谓“瓦筒基”,造成水肥流失大,桑叶产量不高,不符合基塘的合理比例,塘鱼产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基塘面积的大小则是因应把地势和拥有的土地面积而有差异。因此,在同一地区内,其基塘的大小亦有所不同,鱼塘面积有七至八亩的,有十多二十亩的,也有四至五亩的[25]。

现在,在珠江三角洲蚕桑区(南海、顺德、中山等地)的桑田形式一般都是桑基鱼塘的形式,这种生产形式传续至今。除了地理上的原因之外,在经营上也是合理的。据一位参观过珠江三角洲某地桑基鱼塘的外国学者说:“基塘是一个很独特的水陆资源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同类型的低洼地区也可以这样做”,并主动提出资助经费进行研究。可见,独具珠江三角洲农业特色的桑基鱼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注释:
[1]、[2]、[3]、[4]、[9]、[14]、[23]、[25]《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四。
[5]《南海县志》1835年版。
[6]明嘉靖 黄佐《粤会赋》。
[7]《广东通志》1713年版。
[8]《佛山纱绸行业史》。
[10]、[11]、[16]、[14]、[17]《珠江三角洲农业志》,三。
[18]《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下 第371页。
[12]《桑园围志》1817年版。
[13]《广东史志》2000年第3期 第33、34页。
[19]《农业历史论集》第146页。
[20]、[22] [清]陈启沅《蚕桑谱·三造宜忌篇》。
[24]《蚕桑谱专辑》第23页。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

  • 下一篇文章: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