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      ★★★ 【字体: 】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31   点击数:[]    

、果基与鱼塘的记载:在各县—“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弃肥田以为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柑、橙次之,龙眼多树宅旁,亦树于基。基下为池以畜鱼,岁暮涸之,至春以播稻秧,大者至数十亩。其筑海为池者,辄以顷计”。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岭南肥美的稻田被弃,农民筑田为基,或筑海为池,基上植果、植桑、植茶,基下为池养鱼。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当时已形成了包括南海县的九江、海洲、镇涌、金瓯、缘潭、沙头、大同等乡,顺德县的龙山、龙江等乡,香山县的小榄和鹤山县的坡山、维敦等连为一片的“桑基鱼塘”专业生产区域[18]。桑基鱼塘,种桑养鱼,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商品生产。岭南人把种桑—养蚕—缫丝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结合为一条龙。由于桑基鱼塘带来的农业生态文明而产生的良性循环,促进了桑—蚕生产发展,并牵动了缫丝的发展。据《广东新语》载:“计一妇之力,岁可得丝40余斤”;“计一亩之地,月可得叶500斤,蚕食之得丝4斤,家有10亩之地,以桑以蚕,亦可充八口之食”。正如《广东新语》提到:果基鱼塘与桑基鱼塘这一新的生产结构所带来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便是使岭南人在商品经济之路上富裕。屈大均生动地描绘了在商品经济之路上发家致富的新型农民的形象—“左手数鱼,右手数钱”。


四、 桑基鱼塘与堤围的结合

1、建堤围后筑基塘 从基塘与堤围结合的方式看,主要是建堤围后筑基塘。据史料记载,堤围内的桑基鱼塘有:南海县九江乡五子围,“内护桑基鱼塘二十二顷”;东方子围,“通围内桑基鱼塘六十六顷”[19]。人们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泥土复于四周成基,既可收到地尽其利,又可收到降低地下水位有利生产的效果,便组成了基、塘的生产形式[20]。如“秀丽围,近年业蚕之家,将洼田挖深取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蓄鱼”[21]。

2、先挖基塘后筑围 据史料载:顺德县福安围,围内基塘共四十顷余;保康围,内包烟户桑基鱼塘五千八百亩;合安围,内包桑基鱼塘一百亩;东园围,内包桑基鱼塘四百亩;北辅围,内包桑基鱼塘一千亩;乐成围,内包桑基鱼塘二千一百余亩;龙乐围,内包桑基鱼塘七百一十亩;南华围,内包桑基鱼塘四百亩;永福围,内包桑基鱼塘二千零五十亩;富安围,内包桑基鱼塘二千八百零二亩,合德围,内包桑基鱼塘二千七百四十六亩;大成围,内包桑基鱼塘二千八百六十七亩;东洲围,内包桑基鱼塘一百三十二亩五分;安定围,内包桑基鱼塘六百三十八亩;长乐围,基塘三十六顷;凌化围,基塘二十七顷余;里沙围,基塘约十顷余;永丰围,基塘三十余顷;北洲围,基塘约十余顷;沙嘴围,基塘约十顷余;康围,每乡涌口各一基塘[22]。一县之内,就有20余座堤围内包有桑基鱼塘,少者百亩,多者五千余亩,可见桑基鱼塘与堤围的结合多么普遍了。如《顺德县志》记载:“旧有大墩障,仅围南便田亩,东北无围闸拦束,每逢潦至,水从径口逆入横流堡内,田禾尽没,基塘半空……同治三年春,乡绅……倡筑大围名曰玉带……告成后,洼田尽变沃壤,租息比旧倍增”。这也说明,桑基鱼塘不能单独抵御洪潦,有必要筑堤围来保障基塘和田地的正常生产。稻田改作桑基鱼塘之后,一方面因田基培高而免除了水潦之患;另一方面因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鱼,鱼屎肥塘,塘泥培桑,形成良性循环。在循环中,各种物质得以充分利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史志中也多有改田为塘后,“收入自倍”,“十倍禾稼”的记述。这样,堤围为农田提供了保障,桑基鱼塘的高收入,又为修筑堤围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堤围与桑基鱼塘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堤围的渍涝问题,外御洪水,内除渍涝,使基塘免遭洪水冲决。二者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它们因此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成功地解决了田地与水的矛盾,也为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


“桑基鱼塘”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广东新语》。“桑基鱼塘”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即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收到了“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屎饲鱼),减少了环境污染。

1、桑、蚕、鱼、猪的连环性生产 种桑、养蚕和养鱼三者之间的连环性生产体系,是珠江三角洲桑塘地区农业经营的主要特点之一。桑、蚕、鱼连环性生产的起始,当在桑基鱼塘兴起之后,到了清末才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据《高明县志》(1894)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又据陈启沅《蚕桑谱》中的《蚕桑总论》载:“蚕食余剩之粟,可以养鱼;蚕疴之屎,可以粪土。固可以培桑,并可以培禾蔬菜杂粮,无不适用”。利用桑叶饲蚕,蚕沙落塘作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

  • 下一篇文章: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