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      ★★★ 【字体: 】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31   点击数:[]    

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泥土复于四周成基。既可收到地尽其利,又可收到降低地下水位有利生产的效果,便组成基、塘的生产形式。因这些平旷低洼地势,挖塘蓄水养鱼,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又能使挖塘的余泥填高部分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患。这是当时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充分利用低洼地发展生产的方法之一。清中,由于受蚕桑业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少洼田被改成鱼塘,洼田地区变成基塘地区,南海县的九江、顺德县的龙山、龙江等乡,不少池塘都是挖田筑成的。鸦片战争后,蚕桑生产畸形发展,原来已有基础的基塘区,更大规模的挖田筑塘,出现“人与鱼共命,鱼与谷争秋”的情景,挖田筑塘的风气,向邻乡及其附近扩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的河涌密布和“地势低洼,水潦频仍”,是形成基塘区的基础。围“海”筑塘和挖田筑塘,是当地劳动人民改造洼地,利用自然的主要途径[11]。

3、修筑桑园围 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是在唐宋以后。此时,人们为防洪水,保护农田,已开始建造堤围。据史志记载,北宋时沿江已建有堤围十余座。从堤围发展趋势看,早期的堤围多建在珠江三角洲的上中部。建于宋代的西江、北江上的堤围绝大多数在鹤山—南海一线西北。据《罗格围志》载:宋代南海县的西北部始筑堤围,最早有北江的罗格围,这段堤围长26005丈,捍卫农田400顷。其次是北江的大富南围、大富北围和西江干流左岸的桑园围,筑堤规模较大。如桑园围,分东、西围,“西围自三水飞鹅翼起至龙江河澎围尾止”,长“万二千余丈,捍田千百顷”[12]。桑园围修建于1101年至1125年,堤长14700丈,捍卫农田面积1500顷。据宣统二年(1910)《南海县志》载:“雍正五年(1727),桑园围,海舟堡属之丫基,采石修筑,桑园围修筑用石自此始”。据此记载,桑园围到清初才开始在部分基段上改用石方修筑,而始筑桑园围时极可能是用泥叠成的。桑园围是宋代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南面的河岸堤围,堤大且长,用泥修筑;桑园围的修筑东西两基均“遵海捍筑不与水争地”,并根据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在桑园围“下流之水较上流差四、五尺”,故筑堤留口,在围东南角的倒流港和龙江滘两水口,“不设闸堵水”,让围内水及江“水从外灌入围内,互相宣泄。”即将桑园围修成开口围而不筑成闭口围。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海县志》载:“邑内江防之最巨,无过桑园围,形势与它围不同,它围形如碗,桑园围形如箕,东西两堤皆从上游建瓴之地,依山筑堤,从高而下,顺水性,送至下流而止,而下流之水较上流差四五尺,故围尽处,甘竹、龙江两口,其水从外灌入围内,互相宣泄。”[13] 筑堤后,洪水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珠江三角洲农田受泥沙淤积的机会也因而大为减少,地势低洼的状况被固定下来。据《新建南海县桑园围石堤碑记》载:“田之未围堤也,大水浸之则泥沙加积焉,一年积二三分之泥沙,百年积高一二尺之田地,自有堤而田无水患,地亦不复加高。”堤围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不断地加高培厚,小围联成大围,土围改成石围,有些地方大围之内又建起子围。如著名的桑园围内就有东方子围、五约子围、南方子围等。
三、 果基鱼塘向桑基鱼塘发展

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基塘的利用,最先还是“凿池蓄鱼”,基面“树果木”而成为果基鱼塘。基塘地区的果基鱼塘布局出现在明初池塘养鱼兴起之后。原不很适应果木生长的低洼地区,利用堆土筑墩或挖土筑基,以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种植果树。更利用凹陷的积水池进行养鱼,以收到果鱼两利,后人称为“果基鱼塘”。明万历年间,南海县九江地区的塘基,人们将低洼积水地或易淹的农田挖深作池塘,挖出的泥土培于池塘四周以为基,池中养鱼,基上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14]。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布局,是明代后兴起的。因“桑基鱼塘”布局能够很好地把养鱼业和蚕桑业的生产结合起来,成为比较更合理连环性生产体系。这是“果基鱼塘”所没有的。据史料记载,明末“桑基鱼塘”兴起和发展地区,主要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桑园围和古劳围内,其中以南海县的九江,顺德县的龙山、龙江,高鹤县的坡山等乡发展较快[15]。到清初,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蚕桑不断发展之后,有些地方的“果基鱼塘”仍然继续保存甚至发展,而另一些地方的果基鱼塘很快衰落。史志称“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16]。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形式大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如南海县九江乡一带,明嘉靖年间蚕桑还未普遍发展,妇女日常劳动是纺织,而龙眼又遍野,那时大面积自然是“果基鱼塘”了[17]。此后,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的桑基鱼塘代替了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果基向桑基的发展,为珠江三角洲塘鱼、蚕丝出口的贸易打下了基础。《广东新语》对广州和南海等地桑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

  • 下一篇文章: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