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欧式农牧制度
汉人的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汉人到那里几乎都表现这种技术特点,而不论所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何,这表示这种技术特点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文化,与生活习性相一致的技术文化。与汉人相反,欧洲文化的特点就是农牧结合。欧式的农牧结合要一定的规模,也需要有一定的村庄共同行动,村庄放牧地是共同的,耕地的休耕时期大体上也是同步的,由于要照顾到休耕期内的放牧,所以,各户一般要在收获和轮作制度的安排上与村庄集体活动相一致。马克布洛赫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有两种习惯深深地触动了中世纪乡村的农田生活,这就是强制性轮作和强制性公共牧场。⑤这种习惯在景观上形成村庄周围有序的牧地和耕地组合。三河人也是如此,他们的牧地是统一的,前面业已提到,乡村议会要讨论共同耕作和生产方面的事务,所以轮作程序也在控制之中。只是后贝尔加湖地区和三河地区的生态条件使他们的经营模式与欧洲稍有区别。
-------------------------
① 佐藤义胤:《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农村豫察调查报告》,北满经济调查所1936年8月,第5—6页。
② 仓持博:《三河露人农家の农业经营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十八年五月,第2、60页。
③ 佐藤义胤:《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农村豫察调查报告》,北满经济调查所1936年8月,第13—15页。
④ 山崎维城:《兴安北省三河地方概观》,《满铁调查月报》第15卷第3期,昭和十年三月,第25—26页。
⑤ 马克·布洛赫著,余中先等译:《法国农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页。
靠近东边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地带有肥沃的黑土地可以进行机械化耕作,也有许多的草场
可以作打草场,差一点的草原可以作放牧地。村庄周围的土地利用模式分成放牧地、打草地、耕地或森林等几个模块。以村庄为中心,向外依次的分布一般是放牧地、采草地、耕地和森林,其它不能利用的土地参差其中。满铁专家对上库力村1940年的土地利用调查表明,紧贴村落的外围是放牧地,其范围大体在村落外围4—5公里;放牧地的外围是采草地,采草地位于村落外5—20公里的范围内。蒙古人长期不打草,更不划分打草地,夏天逐水草,冬天让牲畜啃雪吃枯草。直到人民公社时期,蒙旗才大规模有序地划分出打草地;采草地的外围才是耕地,也在村落外5—20公里的范围内,与打草地交错分布,位置总比打草地更远一些;最外围是森林,大约在村落外23—30公里以外。①放牧地最多,占60%,打草地次之,占33%,农耕地占6%,蔬菜地在各户的院落内,占1%。②由于有很多的放牧地,放牧时间也很长。从农历4月上旬到9月下旬,是三河的放牧期,三河人也雇佣蒙古人放牧。由于公共放牧地都在村边,各家的放牧距离是一般在村庄2—4里的范围内。③这种土地利用序列也与欧洲一般农村不同,欧洲农庄周围一般也是耕地。这是哥萨克在后贝加尔湖丘陵地区特有的农业方法。那里屑丘陵地带,存在着永久冻结层,农民们只将丘陵南部或东边的地带开垦为田,丘陵下部平地往往只作放牧地或刈草地,自然就形成了近草地远耕地的格局。这种用地方式也成一种可传播的文化,到三河后,他们自然也寻找这种自然条件复制了这种土地利用模式。从海拉尔到三河的旅行观察者们发现,耕地也都在丘陵中部的斜缓坡上。满铁调查人员认为由于这些地段日照条件好,才用作耕地。低洼地带阴冷,日照少,故作放牧地和打草地。④作为一种迁移的民族,三河人选择这种地段种植,放弃大量的平原地区,不能不说有文化习惯的力量在其中。村庄相距一般只有5—6里,以牧为主、以农为副。由于土地肥沃,开垦第1年时一般只翻草,不种植,用机械的土壤耕作将杂草翻于地下,经过1年的时间,杂草转化成可供作物吸收的养分,这是典型的欧式土壤耕作法。刚开垦的耕地称为扎劳嘎(ザロ一一グ),2年以后,土壤熟化,人们称其为米亚高起(ミャ——コチ)。⑤土壤耕作制与后贝加尔湖地区相比也是一模一样的,因为连名词都一样。由于土地充足,一定年限后,随着肥力下降,便弃耕不种,另选地耕种。这种耕作制继承了欧洲休耕、翻草和轮耕的传统。新开垦的土地一般是种小麦,且连种3年,以后往往种2年的燕麦或大麦等一般耗地作物,最后种植最耗地的荞麦,地力耗尽后,弃耕另种,让地力自然恢复。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当时的休闲地随处可见。⑥当时的日本调查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农法的欧式遗传,而是将这种方法与当地的达呼尔人农法相提并论,认为这种不施肥的农法是落后的。①每个民族在土地丰富的条件下往往都采取类似的休耕方法,汉人进入蒙地也实行休耕,但三河的这种有序的土地规划却是当地其它民族所没有的。
三河人用3种方法播种。最原始的一种用人力,胸前吊着耙斗子,用手撒播,撒播后覆土。贫农多用此法,因种地不多,1日可播种1.1公顷;另一种方法用畜力,用3头马牵引,这是典型
-------------------------
① 仓持博:《三河露人农家の农业经营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十八年五月,第24—25页。
② 山崎维城:《兴安北省三河地方概观》,《满铁调查月报》第15卷第3期,昭和十年三月,第67页。
③ 山本真:《三河竝南部接续地区及牙克什地方にける畜产状况》,昭和九年二月;满铁经济调查会编:《满洲畜产资源调查报告》资源调查书类第四编第四卷,昭和十年十一月,第15—37页。
④ 佐藤义胤:《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农村豫察调查报告》,北满经济调查所1936年8月,第66—67页。
⑤ 山崎维城:《兴安北省三河地方概观》,《满铁调查月报》第15卷第3期,昭和十年三月,第5—15页。
⑥ 原龙三:《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及牙克石附近一般经济调查报告》,昭和九年二月;满铁经济调查会:《满洲一般经济调查报告》,昭和十年十一月,第334—335页。
⑦ 佐藤义胤:《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农村豫察调查报告》,北满经济调查所1936年8月,第81页。
的欧式马力耕作,中农和大农多用此法,1日可播种4.4公顷;最高级的,是机械播种,代表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只有资金充足的大农才能使用这种播种方法。大农家当时使用的这些机械的价格是相当高的,脱谷器在当时价达1 500元,但1个小农家庭使用的耙斗子只有1元。三河人当时努力地扩展耕地,扩大谷类作物的播种面积,不甘心于像汉人那样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生活。这是他们购买机械的动力。①犁是欧式的。在上库力村,有5台火犁一一机械动力牵引犁,用拖拉机牵引。也有些机械是畜力牵引的,干草刈取机和集草机都是畜动力的。②耙和一些其它工具也是畜力牵引的。满铁调查所记载的农具名字多有英文名和俄文名,没有日本名或汉文名,说明这些工具在中国内地和日本都少见。刈草机、播种机、集草机、收割机、束草机和脱谷机的使用,大大高于内地50年代以后的农业机械化水平。1933年到1934年左右,各乡村的收割机有24台,每村平均1台以上,割草机达246台。③
不同的经营阶层有技术和效益的差异,与迁移历史有关。小农的土地规模只有5公顷左右,大约有马4—5头,牛10头左右,羊10头左右,纳税20—50元。对这样一点耕地而言,人、畜力是足够的,为了增加收入,常为他人佣耕,没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农经营规模约为15公顷左右,马10头,牛35头,羊50头左右,纳税大约为50—100元;大农的耕地面积约为25公顷左右,马15头,牛60头,羊125头左右,纳税大约100元以上。规模越大,越雇人并使用农业机械,越有规模效益。有意思的是,经营规模大小并不是两极分化的结果,却是迁移史形成的。92户的调查表明,47户最小规模的农民平均是1930年移人的;27户较小的农户是1927年移人的;9户中农是从1922年移人的;8户大农是从1920年移人的;1户极大农是从1919年移人的。居住时间越长,就越有能力经营,租种的土地越多。很明显,一是由于来到三河的人经营素质较高,可以应付大规模经营所需要的劳动技能;二是三河一带有充足的土地供人租种。④上库力村的调查也清楚地显示这种趋势。1户1928年到上库力的农户,刚到的那一年不种任何地;第2年才开始耕种,只种了0.6公顷;1930年种1.6公顷;1931年2.1公顷;1932年3.3公顷;1933年3.9公顷;1934年4.4公顷;1935年5公顷;1936年5.5公顷;1939年6.6公顷;1940年8.8公顷。⑤三河是蒙地,制度上不允许私有,移民只有向当地政府借地耕种。一般是根据自己能力占地,然后向当地政府登记纳税。1924年,政府只对三河俄人所种的小麦收税,其它作物免税。成为中国公民后,俄人的税率高于汉人。在20世纪20年代,得布尔河和哈尔乌河流域内汉人的租地税率大约是11元/公顷,俄人是17元/公顷;在根河流域,汉人为]4元/公顷,俄人则高达20元/公顷。⑥
当时中农和大农的经营形态代表欧洲近代农业文明的水平,而这种文明的形成无疑与时
-----------------
① 佐藤义胤:《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农村豫察调查报告》,北满经济调查所1936年8月,第49、79页。
② 仓持博:《三河露人农家の农业经营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十八年五月,第38页。
③ 山崎维城:《兴安北省三河地方概观》,《满铁调查月报》第Ⅱ5卷第3期,昭和十年三月,第15一16页。
④ 佐藤义胤:《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农村豫察调查报告》,北满经济调查所1936年8月,第52—54页。
⑤ 仓持博:《三河露人农家の农业经营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十八年五月,第56—57页。
⑥ 原龙三:《兴安北省三河地方及牙克石附近一般经济调查报告》,昭和九年二月;满铁经济调查会:《满洲一般经济调查报告》,昭和十年十一月,第330--331页。
间有关。原来的耙斗子耕种也是俄人的方法,但那只是起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移植文化的发展,使移植文化脱离早期的原始水平,达到复制文化在原来地区的最高水平。这一过程明显需要时间。正像树木的移栽,一开始是萎缩,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恢复成原样,甚至在新的地区产生出生优势。这种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牧业生产技术,再加上他们有效地利用了三河地区的生态和市场环境,最后终于使三河地区产生了巨大变化。7—8年以后,俄人将这一块地方从荒地变成北满少数的粮仓之一。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