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 【字体: 】  
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7:22   点击数:[]    

近代农学的学术基础。他们几乎都参与了中国的农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创建直至大学科系课程的开设,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农业科技史上“第一”,如第一个创办了某个专业,第一个开设了某门课程,第一个编写某部教科书,等等。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各项农业科技工作都处于初创阶段,国内的实验式农学体系还未建立,因此这一代人主要是将国外的农学知识介绍引进到中国来,他们主要利用翻译过来的教材培养学生,科研上也多是照搬国外的做法,既少独创,又少切合中国实际。总之,在近代农业史上,第二代农学家承担了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

第三代是国内培养的农学人才为主,加上少数从国外学成回国的农科留学生。这一代人承接了前辈的工作基础,无论在科研上还是人才培养上,都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尤其是他们在推动农业科技的本土化应用方面,在培养了解中国农业国情的专业人才方面,都写下了近代农学事业中辉煌的篇章。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第三代中国农学家在他们的事业认为黄金时期,很不幸地遇到了长达8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和紧接着的3年中国内部的解放战争。他们在战乱的颠簸流离的艰苦环境中依然执着地坚持教书育人,坚持科学研究,把农业科学的“接力棒”亲手送进了新时代。



[1] 曹幸穗:《启蒙和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古今农业》,2003,2期。
[2] 沈宗瀚(1895~1980),中国著名农学家。
[]3 沈宗瀚:《中华农业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3页。
[4] 邹秉文(1893—1985),字应松,江苏吴县人,中国杰出的农业教育家和农学家。
[5] 邹秉文:中国农业教育,转引《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第94页。
[6] 董时进(1897—? ),四川垫江县人,中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1951年移居美国。1983年回中国省亲访问。卒年不详。
[7] 周邦任、费 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92页。
[8] 周邦任、费 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42页,附录二。
[9] 周邦任、费 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0月, 33。
[10] 过探先(1886—1929),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棉花育种的创始人,著名农业教育家。
[11] 唐启宇(1896—1977),中国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史学家。
[12] 唐启宇:《四十年来之中国农业教育》,《农业周报》,1935年第9期。
[13] 曹幸穗等: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4年,第114-116页。
[14] 丁颖(1888—1964),广东高州(今茂名市)人,中国水稻育种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
[15] 白鹤文等:《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45-50页
[16] 郭文韬等:《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163页。
[17]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2页。
[18]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3页。
[19] 曹幸穗:《启蒙和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古今农业》,2003,2期。



From the Introduce into to the Indigenous: O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1911 to 1949 in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were divided five parts as follow: First,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dern sc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road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China; Secon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from 1912 to 1926;Third, the Indigenou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government from 1927 to 1937;Fourth,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on during the war from 1938 to 1949; Fifth, the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Minggu government from 1911 to 1949.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韩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史上的意义与展望

  • 下一篇文章: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