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政府,大都承袭了这个农业管理体系。
有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政管理部门之后,北洋政府也开始着手对清政府遗留的农业试验机构进行本土化改造。作为肇始阶段的晚清时期农业试验场,它们多是生搬硬套地移植日本的模式创建起来的。由于脱离中国的农业生产实际,它们在当时没有取得应有的业绩。北洋政府除了对当时的中央农事试验场进行改组扩建之外,还针对中国农业实际情况而新建了一些具有专业性、地域性特点的新机构,例如,在北京天坛、山东长清和湖北武昌分别设立了林业试验场,又在河北正定、江苏南通、湖北武昌、河南彰德等地设立了棉业试验场,在河北张家口、北京西山、安徽凤阳设立了家畜良种试验场。这些农林试验机构都直属中央农商部,名义上都是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在当时的农业试验风气影响之下,不少省份也相继改组、扩建、新建了农业试验场。到1917年,全国共有各类试验场113处。其中最具有本土化特点的是那些与地方农业特点紧密联系的专业性试验场,如棉花试验场、水稻试验场、麦作试验场和茶业试验场等等。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兴办的,是一种实用性的农业试验场所,而不是学理性的研究机关。
(二) 农业教育机构的本土化改造
应当说,民国成立初期,对教育事业是很重视的。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是精通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家和管理者,他一上任,就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新主张,主持起草了1912-1913年颁布的“大学令”,当时通称“壬子癸丑学制”。这部教育法令,是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本土化改革的宣言。在晚清时代,教育体制基本上也是模仿日本的方式,甚至高等学校的教师也大都是从日本延聘。民国甫立,即博采欧、美、日本的近代教育之长,同时参酌我国的实际,对高等教育从组织系统到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改革。在这部“大学令”中,农科列为大学的七科之一,入学条件规定为中等学堂毕业后须入大学预科3年,然后入本科3年或4年。同时在该大学令中,将清代的中等农校改为甲等农校,定为4年毕业;初等农校改为乙等农校,定为3年毕业。
到1921年,教育部再次颁行“新学制草案”,并于当时呈请大总统公布,称为“壬戍学制。”该学制参照美国的学制,规定教育系列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2年,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3年,大学本科4-6年,大学专科3-4年,其专科4年者视同本科待遇。大学本科和专科均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新学制还规定,取消实业学校系统,改称职业学校,分为高等和初等两级,高等农业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初等农业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1921年制定的学历教育中的阶段划分和学习年限的规定,一直被延用至今。
1924年,教育部颁布“国立大学条例”,同时宣布废除1912年的“大学令”和1913年的“大学规程”。这个条例规定,国立大学实行学位制,学生在大学内修学某个学科满4-6年,经考试合格准予毕业者,获得某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可进入大学院,研究有成就者可获得某科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还规定了大学校长、系科主任的职责,规定了学校须设立董事会、评议会、教授会等组织。这些制度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表明了教育事业的本土化改造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1913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规程》,规定农科大学分设四门(相当于四个学部),即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和兽医学。并且规定了每个学门所应开设的科目课程。例如,“农学门”本科在四年中所开设的部颁课程为:地质学、农艺物理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法学通论、经济学、农学总论、土壤学、农业土木学、农学机械学、植物病理学、肥料学、作物学、园艺学、畜产学、养蚕学、家畜饲养论、酷农论、农产制造学、昆虫学、害虫学、细菌学、生理化学、农政学、农业经济学、殖民学、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农艺化学实验、农学实验、农业经济实习、农场实习、林学通论、兽医学通论、水产学通论等,共36门课程。与清末以日本农科大学课程为基础所规定的课程比较,这时期中国农科大学所开课程增加了9门,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农业教学课程体系。
(三) 农科大学教科书的本土化改造
科技本土化的核心是人才本土化。而本土化的人才必需在本土化的教学环境及本土化的教学内容中培养。但是,当时中国的农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著名农学家沈宗瀚先生[2] 回忆其母校北京农业专科学校1915年前后的教学情况时,这样写道:“外籍教授对中国情况茫无所知,自不待言。即使中国籍的教授,多系日本留学生及京师大学堂农科毕业生,教学中多摘译日本课本为讲义,购用日本动植物标本以代本国实物,农场实习不过播种、除草、施肥、收获等普通简单工作,教授与学生对于中国农业认识甚少,遑论研究改良。”而那时的农科学生“几乎均为城市子弟,对于实地农情,极少明了。”[3] 这种情况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农业学校中非常普遍,它反映了新旧教育思想并存、新旧学制交替的时代特点。针对农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农学家纷纷提出了自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