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更多的产品。这时的日本,农民家庭被调动了他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高的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借此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治时期的土地制度和税制改革,是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突破。
这种改革分别于1902年和1914年在日本殖民地中国台湾和韩国实施,后来又在土地如何私有及使用方面作了改革。这些改革,对于新的有地农民在有效地使用土地方面产生了激励。这些改革同样也产生了公平的土地占有制度,这与许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所观察和描写的相矛盾。1945年后台湾地区和韩国进行了土地改革,重新分配财产权,公平地对待土地所有权。
总之,日本明治政府和它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殖民地政府的制度改革产生了一个新的有土地的农民阶层,并且给予了家庭农场以激励,从而面对市场竞争。然而,地主和佃农的矛盾非常激烈,经常伴随着暴力冲突。农民租佃的交易费用也在上升。二战以后,农地的改革使得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得到缓和,交易费用降低了,对交易各方都有益。 三、中国的特例
中国的农业历史是非常不同的,因为中国的政府没有从事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发生的制度改革。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争论如何面对西方的入侵问题。而不是开始着手重要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日本政府一样,中国的领导人决定用一种非寻常的方式试图富国强兵。政府维持现有的产权制度,没有在管理土地和提高土地税方面做出努力,反而清政府通过使用国家的税收来吸引商人兴办工业,藉此增强军事实力。但官商结合只会产生腐败和低效率,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少令人满意。直到1908年后,中国官方才开始在新品种、化肥及生产要素方面投资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即使这样,中国政府并没有从事土地调查和税制改革,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1928年,政府试图在江苏实行一些改革,但是遇到了地主方面的重重阻力,地主们害怕政府剥夺他们的财产和提高税收。
因此,在1860年到1911年之间,除了沿海地区因为市场整合使得当地的农民能够种植和出售经济作物外,中国的农业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在内地和西部地区的个别地区农业稍有一点新的起色外,农民依然处于贫穷的境地。
孙中山相信中国的农业问题的解决依靠单一税制,土地国有的方法;而毛泽东则认为土地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强制的土地改革方式。但是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约翰.L.巴克认为,如果农民的产权被保护和财富公平地分配,他们将会形成对新技术和资金的需求。巴克和他指导过的那些在中国农村多次调查的学生,和F·H·金一样,了解中国的家庭农场是有效率的。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了一个依托农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的网络,种植高产而且抗病的小麦和水稻。政府计划在内战结束以后,引进那些品种。20世纪50年代初,新的共产党政权引进了新的品种,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大大增加了水稻和小麦的产量。
在1911年至1940年间,当时的北京和南京政府没有从事和日本明治政府所作的制度改革一样的改革。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的官员未能理解农民需要他们的财富得到保护,并且需要一个更加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而国家需要一个新的土地税制。这种新的变革将会有效地促使并激励农民使用土地。但是这种能够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案只有等待战争结束以及来自外国的威胁解除以后,才有可能付诸实施。
1949年的10月1日,当中国共产党人执掌国家权力时,本来可以从事上面提到的日本明治政府的改革,进而开展绿色革命,解决中国农村的公平问题,但是他们却通过利用土地改革来改造农村并强制性地实施集体经济,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固然,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然而这是大量资金投入的不计成本的结果。结果是众所周知,以后的将近30年,中国农业的效率极低。
在1980年至1982年,中国政府开始她的农业改革,建立了一种复合产权制度。这种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这种改革并不彻底。较高的交易成本,不被保护的产权,对财富不公平的占有是这一制度的缺陷。但是在中国农村新的制度改革产生了新的产权安排,给予了农民提高产量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增加。在中国,这两者启动了真正的绿色革命。农业产出的大幅度增加要归功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过去的20年,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好于历史上任何时候,这些都是制度改革、增加农业投入以及赋予农户更多产权的结果。
四、结论
东亚的农业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能够自由地行使他们的权力。尽管向现代化过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因为农民努力劳动,节俭并参与社区的生活,并且能够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决定自己的行为,农民是成功的。此外,政府推动了绿色革命的进程。二战以后,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终于化解了土地制度的不公平现象。
中国的情况是明显不同的,外敌的存在使得中国的领导人在解决土地问题时变得相当困难。他们还将一些不必要的艰难强加给了农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