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宽度大概是16~24cm。 [15] 闵成基,<吕氏春秋农法的新考察—以任地篇八寸耜的特点为中心>,《釜山大学校论文集》第九辑,1968;大岛利一,<从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看当时的农业技术>,《史林》53卷5号,1970;西嵨定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东京大出版会,1981,pp.91~94. [16] 像这样宽广亩的耒,关于耜的长度是6尺,这个宽度很适合在生苗以后进行中耕除草。这个广亩的宽度是通过农民们实践经验形成的。所以这是比较正确的。 [17] 发掘的大坪里玉房有9个地区,渔隐分两个地区,玉房第1、9地区是晋州博物馆和庆南考古学研究所发掘的,玉房第2、3地区是庆尚大学校博物馆负责发掘的,玉房第4地区是东义大学校发掘的,玉房第5地区是鲜文大学校历史学科,玉房第6地区是东亚大学校博物馆,玉房第8地区和渔隐第2地区是昌原文化财研究所发掘的,渔隐第1地区是庆南大学校博物馆发掘的。这些大部分地区的发掘报告书还没有发表,但庆南大学校负责的玉房第2、3地区的报告书已经发表,通过以上这些,可以了解先史时代的农作法和耕作方式。 [18] 庆南晋州市大坪面大坪里796-17番地附近的弯曲面为中心坐落在南部玉房洞和北方渔隐洞。 [19] 据尚大学校博物馆研究丛书第20辑,《晋州大坪里玉房2地区先史遗迹》,庆尚大学校博物馆,1999,p.232中记载。 [20] 据汉城大学校博物馆篇,《渼沙里》第4卷,渼沙里先史遗迹发掘调查团,1994, p.214中记载,到现在为止,能够被确认的大约是废弃100m以下的下层田以后形成的。水渠宽20cm,深50~70cm,另外的一个宽120cm,深40~50cm。 [21] 参考 郭种喆, 2001. <我国古代先史农田遗构>《韩国农经文化的形成》, 韩国考古学会, p.65<1>. [22] 与渔隐1地区居住地田遗址中和畎直交相反的方向邮沟存在的遗迹。这些沟只分布在田的南、北末端和中央的一部分,之间没有联接,起到了水库或排水作用和边界线的作用。 [23]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p.178。 [24] 据庆南大学校博物馆外,《蔚山无去洞玉岘遗迹》,1999年排水条件好的水田要维持水位,可以分成小块的田,在青铜器时代,田埂的宽是16~25cm,高1.4~6m,内外的水沟的长度相等。然而在排水条件不好的稻田里,就没有设置田埂。 [25] 渔隐1地区青铜器时代田的畎宽大约35cm左右,垄宽50cm左右,畎深施8~10cm,其断面呈波状。参考 郭种喆, 2001. <我国古代先史农田遗构>《韩国农经文化的形成》, 韩国考古学会, p.65<1>. [26] 据铄园,<晋州大坪里玉房4地区发掘调查>《南江DAM水没地区的发掘成果》,领南考古学会,1998年中说,垄的断面呈波状,畎宽40~60cm,垄宽52~84cm深10cm。 [27] 崔德卿,《中国古代农业史研究》,白山书堂,1994. pp.100~104. [28] 据铄园前面的报告书<晋州大坪里玉房4地区发掘调查>;李相吉,<南江流域农耕-大坪地域中心田地为中心>《晋州南江遗址和古代日本-古代韩日文化交流的诸样相一》,庆尚南道,2000,p.346,参考<图5>的(2) 。 [29] 据耦耕方式存在二人并耕说,二人对耕说,一人扶犁一人拉犁说,二人一耜说,二人前后共发说,一人耕一人耰说及惯习说等。郭文韬编,《中国古代的农作法和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pp.81~84;崔德卿,《中国古代农业史研究》,白山书堂,1994. p.89. [30] 据日本的弥生,古坟时代的木制农具是双齿、三齿和锸形农器具,并发现了许多挖土用的铲形器具和钁。可以想象,如果这样的农具在朝鲜半岛的沙质土壤普及的话,会是非常适用的。在光州新昌洞出土的木制农具就充分说明这一点,这些农具入土部分的部分非常小,所以消耗的劳动力非常大。 [31] 根据朴虎石、安松茂:《韩国的农器具》(语文阁,2001年,第5~46页)所记载的初期铁器时代出土的U字型耒耜的大小是24~20cm, 10~20cm,在黄海道银率云生里发现的也不过14cm,6cm。 [32] 除此以外还收集到的石刀、石斧等多种掘地用的石器,它们不适合作宽亩。这些农具没有木质手把,使用起来不方便,其重量也不轻,需要反复的劳动才能做成畎和垄,要消耗很多的劳动力。其结果不可能呈现出直线或者波状的断面。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