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十分困难,在垄长35m情况下,耕作会更困难。玉房2号地区农田遗址的畎深8~10cm,如果用木制耒耜入土和翻土的话,会很费力。假如耒耜的宽度在20cm以下,作亩将需要更多时间[31] ,其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降低。发掘出的农田遗址中畎和垄凸凹不平是因为入土时左右摇摆所致。
目前,在农田遗址中还没有发现过这样的木制农具。出土的都是石材工具。在玉房3号地区收集到的农器具中,石钁长11.8cm、宽12.7cm、厚2.0cm,重412克;另外,石铧长10.4cm、宽6.0cm,重103克;在玉房2号地区出土的石斧长12.3cm、宽7.2cm,石钁长15.6cm、宽10.1cm[32] ,而且这些工具刃部的宽度都没有超过5寸耜的宽度。
如果利用这样的石材农具作亩,作畎时应是蹲着用手拉着铧形石器后退着劳动。青铜时代作亩的形状大部分是凸凹不平的,这可能由于当时劳动的动作是断续且反复的。特别是在表1中,锯齿状的作亩形态是耕者蹲着用石铧或石钁翻土的过程中形成的。当时用这样没有手把的石材农具进行起耕,投入的劳动力该有多大!由此又可以推测,农耕文青铜器上所反映的点种方式或根耕复种的农作技术已经能灵活运用木制起耕农具了。
那么,为什么当时要用木石农具极费力地作很宽的畎呢?这与前述的土地利用的限制和气候及水土条件有关。由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气候特性和江边冲积地的地形特征,夏天集中降雨,在田埂和排水沟不发达的情况下,江边的下田需要快速排水,做很宽的畎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吕氏春秋·任地篇》中记载的“下田弃畎”的原则,在广亩上散播时,如果畎很窄的话,挖10cm左右深的畎所挖出的土不能把垄上播种的种子全部覆盖,因此,必须一次性的把畎加宽。 另外,栽培作物对畎的宽度也有影响。大坪里农田遗址的作物有大麦等,大麦是既不耐旱又不耐寒的越冬作物,必须实行畎种。据《四民月令》,黄河流域8月播种冬大、小麦,在翌年的4~5月雨季到来之前收获,因此无须排水,也无须畎种。在畎里播种不仅可以防止动物的侵害,而且也可使种子越过寒冬。当时究竟是在宽畎上畎种,还是像玉房6号地区那样在广亩上开出小畎来播种,现在还不得而知。无论如何,为了保障播种处的种子,宽畎和垄都是必要的。
在大坪里农田遗址中,田垄形态是不确定的。它一般取决于使用的农具,农具不同,其劳动生产性和编制也不同。如果使用石材农具作亩,必须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在大坪里3地区的、6号、7号、8号和13号,其田垄接近直线形,其田的规模也很大。由此可知,当时存在贫富差距,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也不尽相同。
综上所述,农耕文青铜器上的农田是由一个人用耒耜在沟中播种的,如新昌洞农田遗址中的垄很宽,其播种的面积相应就少。这就是说,当时上田的土地利用率比大坪里的下田低。所以,在以后的三国时代,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畎和垄变小了。 注释
[1] 崔德卿:《中国古代农业史研究》,白山书堂,1994年,第100~104页。 [2] 韩炳三:《先史时代的农耕文青铜器》,《考古美术》112号,韩国美术史学会,1971年,第8页。 [3] 《吕氏春秋·任地篇》:“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4] 钁与镐形态相近,附着着铁刃的农具。 [5] 《管子·轻重乙》: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 [6] 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p.276~277. [7] 《国语·齐语》记载的管仲返齐主政时农田耕作情况:“及耕,深耕而熟耰之,以待时雨。” [8] 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pp.126 ~127. [9] 前揭韩炳三文《先史时代的农耕文青铜器》,第12页。 [10] 渡边信一郎在《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载《中国古代社会论》,青木书店,1986年,第33~43页)中把耕作方式分为两类。即,战国时代以前采用的是除田(冬)→耕种(春)→芸耨(夏)→收获、储藏(秋),由于劳动工具的原始,不可避免的在播种之前进行除田。战国时代及汉代的耕作方式是耕种(春)→芸耨(夏)→收获(秋)→储藏(冬),在春天耕种之前的除草作业成为可能。铁器农具的普及,使得能在播种之前进行整地作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木制耒、耜,还有附着的铁刃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11] 《管子·山国轨》篇:“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芸事,秋十日不害敛实,冬二十日不害除田,此之谓时作。”《中国农学史》(上)中认为除田一定是在秋耕以后。但根据《管子》时代的劳动工具,秋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的除田只是在收获后,除去休耕田中的枯草,以及进行整地。参阅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 p.67。 [12] 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p.280. [13] 从这时候亩税的单位来看,是根据播种的广亩(1×120步:1亩)为基准征收的。 [14] 战国秦汉时代勺形宽耜,《周礼·考工记》匠人条记载为5寸,在《吕氏春秋·任地篇》记载为8寸。在战国、秦汉时代1尺是23.1cm,因此其大概是12~18cm,利用它作畎的时候,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