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农田遗址里,虽然畎和垄维持了原型,其地头也不整齐,玉房6号地区青铜时代农田遗址,垄的方向是朝着西南流向的南江,在垄的中间出现了中断现象。这也说明了当时的田虽然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某种边界。这样的痕迹在三国时代的田里也同样存在。
这个边界可能是标志着耕作者的不同或栽培的作物的不同。在青铜时代不同的农田遗址上往往同时发现播种期基本相同的农作物,它们是通过改变垄来予以区别的。
与此相近的时期,中国春秋战国就出现了把象征着土地边界的“封”偷偷挪动的事件(“盗徙封[23] ”)。这也许与大坪里农田遗址中设置的竖穴遗沟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24] 。在古朝鲜的八条禁法和《周书》的百济传里面“对盗窃者处以其所盗赃物二倍的惩罚”。这些都说明了很早以前就发生了超过边界线侵犯别人所有权的事例。
表1:大坪里玉房3地区青铜时代农田遗址样式(2500坪) 区分田遗址 畎和等高线 畎宽(cm) 垄宽(cm) 畎长(cm) 畎合垄的断面 宽度比较 坪 播种位置 备注 6号 直交 40-50 80-100 23 垄宽,穴孔呈 畎<垄 230 倾斜小谷间(海拔:34.5~39.5m) 7号 直交 50-70 40-60 锯齿状 畎>垄 230 畎一边很深,一边是倾斜的 8号 直交 40-80 40-60 锯齿状。间或底面呈W字形 畎>垄 1300 亩上播种 随小谷间田垄的变化,畎是点列的圆形小孔形成的播种沟。作亩形态是不凸凹不平 50-70 40-60 锯齿状 畎>垄 畎种 30-70 60-100 宽垄 上面有穴孔 畎<垄 9号 直交 40-60 40-60 波状 畎≒垄 30 地面下4m处 10号 直交 40-100 30-60 21 W字形 畎>垄 150 畎内点种 畎内部有不定型的小型穴孔(播种沟) 11号 直交 20-40 80-100 10 垄宽波状 畎<垄3~4倍 70 畎窄垄宽 直交 5 垄宽波状 畎<垄3~4倍 畎内点种 畎由连续的点列圆形穴孔形成(播种沟) 12号 直交 40-60 60-80 30 波状 畎<垄 150 位于11号田的下面,畎凸凹不平 13号 直交 40-60 60-80 25-30 波状 畎<垄 380 小谷间与等高线直交形成畎
青铜时代的作亩形态多种多样。从玉房2号地区垄的形态来看,其两地头不整齐,垄和畎的大小也不一致,畎和垄的宽度分别是28~40cm、28~44cm,深8~10cm,最长的畎长达34m。渔隐地区的作亩形态与玉房2号地区相似,垄的长度也相似,长35m[25] 。与此不同的是,青铜时代大坪里田畎比农耕文青铜器上所表现的田畎更宽,平均是40~60cm,垄宽50~90cm以上。这与玉房4号地区的农田遗址相同[26] 。像这样的畎和垄,尤其是比较宽的垄,由于受当时一次性利用土地方式的限制,在上田的播种沟中播种实行自然的休耕。换而言之,畎和垄变宽说明了当时不定期改换耕地,畎和垄也随休耕法的改变而改变[27] 。
当时畎的断面是U字形,整体成波形,由此可知在青铜时代采取的不是在缦田中散播的原始农耕方式,而是通过垄作耕法作亩,畎种或在亩上播种。当然,因为资料不足,还不能像《吕氏春秋·任地篇》那样描述当时具体的耕作原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作亩形态已经成为初期国家时代的沟洫制或土地制的基础。
(二)耕作方式
通过青铜时代农田遗址尚难具体把握当时从事耕作的必要劳动力数量,但也可以作一些大致的估算。玉房2地区的农田规模很大,一整块田达5,016平方米,1,500坪,在劳动工具十分粗陋的情况下,只靠2、3名劳动力耕作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广阔的农田里还没有清楚的边界线,推测是由集团式的大家族共同耕作。
从玉房2地区的平面图来看,从南、北方向开始的畎的末端中间被切断。玉房4地区青铜时代农田遗址中畎的中间也被切断,分成东西两部分[28] 。这种形态的田在玉房3地区8号的田址中也有发现。这肯定不是发掘不完全所致,因为现在发掘出来的田已有1,300余坪。2地区的青铜时代农田遗址也存在这种情况。由此可知,这些田是由几个大的集团共同耕作的。又由被区分的田的面积小规模化,推断共同参加耕作的劳动单位已变成了个体家族(或夫妇劳动)。
从大坪里农田遗址还可以推知用耒耜耦耕的方式[29] ,当时作亩用的是宽度超过20多厘米木制耜,劳动方式是二人一组,或者两耜并耕,或者是用一个耜一人扶犁一人拉犁,或者一个人在前面起耕作亩,另一个人在其后播种、覆土(一人耕一人耰)的方式[30] 。
如前所述,农耕文青铜器上的耕作方式是利用耒一人耕一人耰。这种方式适合春旱地区的春耕,在黄土丘陵地带被广泛采用,但不适合像大坪里那样的广畎和广亩。在利用畜力之前,采用的是一人扶犁一人拉犁方式。在单靠人力挽犁起耕的阶段,如果耜的刃的宽度是20厘米的话,通过耦耕也能做成广亩。但是,大坪里农田遗址的亩凸凹不平,垄与等高线直交,可知当时是由人力起耕的,而不是采用农耕文青铜器上的作亩方式,因为如果利用5寸耜的木制耒耜做宽50厘米左右的畎,需要二人一组并耕,往返两次才能做成一个畎,那么这样的劳动效率将很低。
在大坪里3地区的5号田和8号田中,在畎的底部发现了被挖成W字形的痕迹,推知当时的耕作方式是一人扶犁一人拉犁的往返劳动,或者是两个人同时并耕。使用耒耜的劳动是很艰苦的,如果耒耜的宽度超过20cm,耜刃入土时要承受很大的土压。即使是沙质粘土,用人力进行翻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