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种杂粮,取山芋为食,性嗜猎”。古代海南岛黎族最早种植的作物是薯芋。都是块根作物。台湾高山族的山地土著居民中最为原始的“野番”以及处于原始农业早期阶段的“生番”,以种植芋薯为主。在国外,东南亚、大洋洲和非洲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原始农业民族也是首先种植芋或薯类等块根作物的。 已故考古学家童恩正教授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就华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而言,在栽培稻米之前,有一个栽培无性繁殖作物的时代,作为稻作农业兴起之前的一个准备阶段,这是十分可能的事。”[8] 块根块茎作物,特别是芋之所以在许多地方首先被原始农人所栽种,主要原因是:第一,在采集狩猎时代,块根块茎植物是人们最喜欢采集的野生植物之一。这类作物块大量多,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其他营养物质,吃了能耐饥。第二,块根块茎作物不像谷物那样要求砍烧比较大片的林地,可以利用林间隙地挖穴栽种。第三,芋薯类块根块茎作物产量高、质量好,而且炊食比较简便,只要沿用传统的烧烤兽肉的方法稍加变通即可,且能较长时间地保存。 (4)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 农业起源问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最初的农业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出现的?李氏等人认为是先在山地出现的,而后再向平地发展,先有旱地农业,后有水田农业。他们发现我国南方较多保存了原始农业成分的民族,其原始种植业毫无例外都是从山地开始的,如独龙族、怒族、傈僳族、佤族、布朗j族、基诺族、景颇族、纳西族、苦聪人,以及黎族、高山族、苗族、瑶族、珞巴族等等,其早期耕地一般都分布在山腰或山麓,名日火山地。黎族叫种山栏或砍山栏,纳西族叫开火山,仅从名字就可看出原始刀耕农业与山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次,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农业工具比较进步,都已脱离农业的最原始阶段,在这以前应该有更原始的农业遗址存在。北方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遗址,处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交接地带,很可能是处于山地农业向低地农业过渡的中间环节(在河南嵩山地区发现的被裴李岗文化层所叠压的早期农业文化遗址,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早期山地农业的线索)。山东的北辛文化遗址也处于泰山山脉的边缘。在南方普遍发现的新时期时代洞穴遗址,一般已有陶器和石斧、石锛、蚌耜、骨铲一类农具,很可能已从原始的山地农业或渐从山地农业向低地农业过渡。还有一些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层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叠压在一起,更可以作为原始农业发源于山地的证据。再从古代神话传说看,据《左传》、《礼记》等文献记载,远古时,有一位“烈山氏”(有人说他就是炎帝神农氏),他的儿子叫“柱”,又叫“农”,被人供奉为最早的农神——后稷。最早的农神与“烈山”联系起来,反映了最初的农业与山是密不可分的。又《国语》说:“稷勤于农业而山死。”这也应解释为农业起源于山地。正因为如此,最早的农神才会殉职在他的工作岗位——山上,而为后人所怀念。这与上述传说正好互相印证,都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所遗留下来的历史影子。 农业起源于山地的原因是,原始农业是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中孕育出来的。开始人们只是沿用传统的石斧、木棒和火猎的经验,实行刀耕火种,而生产的关键在于林木。林木正是从事早期农业的人们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自然条件。因此山地尤其是山腰和山麓就成为早期原始农业发展比较理想的地方。山腰地带不像高山那样寒冷多风,也不像沿江或河谷那样炎热潮湿,气候宜人。这里茂密的森林为刀耕农业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这里又是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和各种动物繁衍出没的地方,为野生动物、植物的驯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又正好适应原始农业长期与采集狩猎并重的情况。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看,林木首先遭到砍伐和破坏得最厉害的是山腰或高地边缘,这正是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的有力证据。而早期农业要首先开发河流两岸低平地区是很困难的,一是这些地方不适宜林木生长,林木往往比较稀疏,缺乏刀耕农业最基本的条件。二是这里往往低洼积水,或者比较潮湿,从事刀耕农业的人们手中最有效的武器——火在这里显得没有用武之地,砍烧林木,去除草木宿根,驱逐虫蛇猛兽,都比山坡困难些。三是这些地方的开发,一般又必须解决排水与防洪问题,进一步还要解决灌溉问题,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没有翻土工具的发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早期农业要首先开发河流两岸低平地区是很困难的,低地农业一般须在原始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具备了一些必要条件以后才可能发展起来。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