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可见早在七八千年前人们就已采食梅子充饥。至少在夏商之际已开始人工种植。《夏小正·正月》即提到梅树开花。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一件铜鼎中,装满了炭化的梅核。梅核呈扁圆形,两端尖,长约10毫米,宽7毫米,厚5.5毫米,表面遍布蜂窝状凹点和沟纹,经鉴定与栽培的梅核相似[82]。到了周秦时期,梅树的种植更为普遍。《诗经》中经常歌咏梅树,如“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秦风·终南》)、“墓门有梅,有鹗萃止”(《陈风·墓门》)、“?鸠在桑,其子在梅(《曹风·?鸠》)”。表明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遍植梅树。从四川省荥经县曾家沟和湖北省江陵县的战国墓中出土的梅核,亦可推测当时长江流域广泛分布有梅树。到了西汉,梅树的种植就更为普遍了。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江苏省邗江县胡场、广西贵县罗泊湾、广东省广州市皇帝岗等地的西汉墓中都出土了梅核[83]。特别是在马王堆汉墓的许多陶罐里都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部分果核还残留着厚厚的黑褐色果肉。果核坚硬,长16~18毫米,宽12~18毫米,厚12~14毫米,表面有蜂窝状凹点和沟纹,种仁褐色,外形完整。同时墓中出土的竹简上还记有梅、脯梅和元梅等名词。脯梅和元梅都是用梅果制成的加工果品,可见当时长江流域不但盛栽梅树,而且已经掌握梅果的加工技术,并精制成许多食品了[84]。 杏 杏的栽培历史同样古老,至少在夏代就已开始种植。《夏小正·正月》提到杏树开花。《夏小正·四月》则记载“囿有见杏”。囿是围有土墙的园圃,可见是人工种植的杏树。战国时杏的种植更为普遍。《管子》说:“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山海经》载:“灵山之下,其木多杏。”到了汉代,中原地区遍植杏树,以至荒年赖以充饥:“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原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85]汉墓中亦有用杏随葬的,如湖北省光化县和江陵县凤凰山、江苏省连云港和铜山县龟山以及仪征县胥浦等地的西汉墓中都出土过杏核[86]。 枣 枣树原产于中国。河南省陕县水泉和新郑县裴李岗以及沙窝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杭州市水田畈和吴兴钱山漾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过野生的枣核或酸枣核,说明早在七八千年前人们就开始采食野生的枣子充饥[87]。商周时期,人们早已种植枣树。《诗经·魏风·园有桃》提到“园有棘,其实之食”。棘即是小枣。《诗经·豳风·七月》唱道:“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将枣与葵菜、大豆和稻谷相提并论,可见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到了战国,枣树的种植更为普遍。《战国策》记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湖南省临澧县九里墩和四川省昭化县的战国墓中就出土了枣核。各地的西汉墓中更是经常发现用枣子随葬,如山东省临沂县金雀山,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广东省广州市皇帝岗和象岗山,江苏省连云港和铜山县龟山、仪征县胥浦、邗江县胡场、扬州,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等西汉墓中都出土了枣核[88]。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最为突出,不但发现许多枣核,而且发现很多保存完好的枣果。枣果为矩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为1~1.8厘米,果皮灰褐色,多已皱缩。出土的竹简上还记载“枣一笥”、“枣脯一笥”等字样[89],可见已掌握将枣子精制为果脯的加工技术,使人不禁想起《史记·货殖列传》中“安邑千树枣,此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当时不但枣树种植规模大,而且已经是商品化生产了。 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些其他果实遗存,不过时代大都未早过战国时期,如广东省高要县茅岗、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湖北省江陵县等战国墓出土的柿壳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柿核;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梨子和香橙;广西钦州县独料新石器晚期遗址和广东省高要县茅岗战国墓、广州市皇帝岗西汉墓、广西贵县罗泊湾及风流岭西汉墓出土的橄榄核和乌榄核;广西合浦县堂排西汉墓出土的荔枝皮、核;广东省广州市皇帝岗及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的杨梅核;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战国墓出土的苹果及其种子;新疆民丰县尼雅发现的东汉葡萄园遗址及新疆吐鲁番高昌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葡萄,等等[90]。 3.麻、苎、葛、棉、蚕桑 作为纺织原料的纤维作物,主要有大麻、苎麻、葛和棉花等,此外人们也很早就开始利用蚕丝,其历史大部分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麻 作为雌雄异株植物的大麻,其中雌麻的籽粒可作为粮食食用。雄麻的纤维细柔,可作为纺织原料,早在史前时期就已被利用。目前以辽宁省北票市丰下遗址出土的麻布残迹为最早,距今4000年左右,出土时附在小孩骨架上,为黄色平纹麻布残迹,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0根[91]。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中也出土了4000年前的大麻纤维[92]。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商代麻布,属平纹组织的大麻纤维。在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商周崖墓中也发现大麻布,均为平纹组织,其中最大一块残长110厘米,宽12~26厘米,每平方厘米经纱8根,纬纱12~14根。这些发现,与《诗经·王风》中“丘中有麻”、《诗经·陈风》中“东门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