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 |
|
|||||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3)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6:04 点击数:[] ![]() |
|||||
注 释 [1] 森本和男:《农耕起源论谱系》(续),《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2] 陈淳:《稻作、旱地农业与中华远古文明发展轨迹》,《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 [3] 见《农业考古》2000年第l期。 [4]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l979年。 [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23页,人民出版社,l972年。 [6] 李根蟠、黄崇岳、卢勋:《试论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占代社会经济史论丛》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7] 李根蟠、黄崇岳、卢勋:《再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中国农业》1981年第1期。 [8] 童恩正:《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农业考古》l989年第2期。 [9] 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的起源》,《农业考古》l989年第2期。 [10] 陈淳:《稻作、旱地农业与中华远古文明发展轨迹》,《农业考古》l997年第3期。 [11] 童恩正:《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农业考古》l989年第2期。 [12] 丁颖:《中国稻作的起源》,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l949年第七号。 [13] 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农业学报》1957年8卷第3期。 [14] 童恩正:《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农业考古》l984年第2期。 [15] 李润权:《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农史研究》第五辑,农业出版社,l985年。按:在李润权先生文章发表l0年之后,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水稻植硅石。在靠近广西边境的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l万年左右的稻谷标本。在广东省英德市牛栏洞也发现了l万年前的水稻植硅石。这些新的考古资料证实了李润权先生当年的预测是颇有远见的。 [16] 裴安平:《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农业考古》l989年第2期。 [17] 裴安平:《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探》,《农业考古》1998年第l期。 [18] 渡部忠世:《稻米之路》第八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9] 见张德慈致《农业考古》编辑部的信,刊登于《农业考占》l983年第2期342页。 [20] 游修龄先生的观点见于《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载《太湖地区农史论文集》第一辑(1985年)。汪宁生先生观点见于《远古时期的云南稻谷栽培》,载《思想战线》l977年第l期。李昆声先生的观点见于《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载《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21] 闵宗殿:《水稻考古》,《遗传与育种》l978年第5期;《我国栽培稻起源的探讨》,《江苏农业科学》l979年第l期。 [22]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l982年第l、2期。 [23] 杨式梃:《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农史研究》第2辑,农业出版社,l982年。 [24] 分别见向安强:《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农业》,《农业考古》1991年第l期;刘志一:《关于稻作起源的通讯》,《农业考古》l994年第3期;卫斯:《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一一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中国农史》l996年第3期。 [25] 李江浙:《大费育稻考》,《农业考古》l986年第2期。 [26] 王象坤:《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农业考古》l998年第l期。 [27] 游修龄:《农史研究的方法问题》,《中国农史》l988年第l期。 [28] 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太湖地区农史论文集》第一辑,l985年。 [29] 冈彦一:《水稻进化遗传学》,《中国水稻研究所丛刊之四》,中国水稻研究所,l985年。 [30]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l982年第l、2期。 [31] 安志敏:《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对海东的影响》,《考古》1984年第5期。 [32] 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l989年第2期。 [33] 见《农业考古》1993年第3期187页。 [34] 谷建祥、邹厚本等:《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l998年第3期。 [35]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古城址l997--1998年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6期。 [36] 李根蟠、黄崇岳、卢勋:《原始畜牧业起源和发展若干问题的探索》,《农史研究》第五辑,农业出版社,l985年;李根蟠、卢勋:《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农业出版社,1987年。 [37] 安志敏:《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和东传》,《文物》1999年第2期。 [38] 同注[37]。 [39] 林春等:《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40] 裴安平:《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41] 张居中等:《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 [42] 何介钧:《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再论》,《湖南先秦考古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 [43] 同注[42]。又见《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3日。 [44] 玉蟾岩的年代另一说为距今22000年至18000年,见《文物》1999年第2期66页。 [45] 赵志军:《稻谷起源的新证据》,《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简·利比:《跨学科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46] 英德市博物馆等:《英德云岭牛栏洞遗址》,《英德史前考古报告》9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47]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27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48] 见《师大月刊》1935年第3期,兼见《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57页。 [49] 见《燕京学报》1949年,36卷263~311页;《燕京社会科学》1949年2卷36~53页。 [50] 见《考古》1960年第3期9~12页,《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1~8页。 [51] 见《考古通讯》1955年第3期15页,《考古》1959年第2期73页。 [52] 见《考古》1962年第6期292~295页,《考古》1961年第4期175~178页,《考古》1961年第11期609~610页。 [53] 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54] 见《考古》1983年12期1065页,《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45页。 [55]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29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56] 同注[55]28页。 [57] 何双全:《甘肃先秦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7年第1期。 [58] 同注[55]36页。 [59] 条田统:《五谷的起源》,日本《自然和文化》1955年第2号。 [60] 陈恩志:《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61] 安志敏:《中国史前时期之农业》,《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第257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62] 杨建芳:《安徽钓鱼台出土小麦年代商榷》,《考古》1963年第11期。 [63] 巴里坤小麦见《考古》1963年第1期122页,孔雀河小麦见《农业考古》1983年1期10页、122页,哈密五堡大麦见《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王炳华等人的文章:《新疆哈密五堡古墓出土大麦研究》。 [64] 李璠:《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现》,《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65] 见张华:《博物志》。 [66] 李长年:《农业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李毓芳:《浅谈我国高粱的栽培时代》,《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67] 缪启愉:《‘粱’是什么》,《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68]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69] 黄其煦:《“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1982年第4期。 [70] (日本)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第23页,1979年。 [71] 滕州的野大豆粒见《考古》1999年第7期60页;案板豆粒见《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合刊第213页;其余见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55、56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72] 万国鼎:《氾胜之书辑释》134页,农业出版社,1963年。 [73] 同注[55]56页。 [74] 见《考古》1984年第7期654页。 [75] 胡家屋场的莲实见《考古学报》l993年第2期197页。八十垱的菱角、莲子和芡实见《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8日。其余见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94页、96页、111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7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图版56,文物出版社,1963年。 [77] 见《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2页。 [78] 同注[55]87页。 [79] 分别见《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第85页,《文物》1990年第7期第23页。 [80] 同注[55]99页。 [81] 同注[55]102页。 [82] 见《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243页。 [83] 同注[55]104页。 [84] 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下册221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 [85] 《嵩高山记》。 [86] 周注[55]107页。 [87] 水泉枣核见《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70页,其余同注[55]108页。 [88] 同注[55]108页。 [89] 同注[84]。 [90] 同注[55]113~121页。 [91] 见《考古》1976年第3期197页,《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81页。 [92] 见《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105页。 [93] 藁城县台西的商代麻布见《文物》1979年第6期37~44页、《农业考古》1982年1期82页。崇安县武夷山的商周大麻布和贵溪仙岩的春秋战国大麻布参见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63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94] 见《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73页。 [95] 同注[55]63页。 [96] 见《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4页,文物出版社。 [97] 高汉玉:《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纺织品》,《福建文博》1980年第2期。 [98] 见《文物》1975年第6期55页。 [99] 《元史·食货志》。 [100] 邱浚:《大学衍义补》。 [101] 同注[55]67页。 [102] 李济:《西阴村史前遗存》,清华大学研究院第三种,1927年。 [103] 见《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73页。 [104] 见《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105] 见《文物》1980年第5期1页。 [106] 分别见于《文物》1989年第8期7页,《农业考古》1987年第1期302页,《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242页,《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322、370页。 [107] 同注[55]78、79页。 [108] 嘉峪关市文物工作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图版四六~四八,文物出版社,1985年。 [109] 同注[55]427页。 [110] 李有恒等:《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6卷4期247、248页;覃圣敏:《从桂林甑皮岩猪骨看家猪的起源》,《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339页。 [111] 同注[55]445~448页。 [112] 瓦窑嘴牛骨见《中原文物》1997年第1期49页,城背溪水牛头骨见《江汉考古》,其余见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473页。 [113] 同注[55]441页、475~479页。 [114] 见《文汇报》1998年12月25日4版。 [115] 见《考古》1992年第11期964页,《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12日3版。 [116] 华县南沙村马骨架见《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12日3版,其余见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491、492页。 [117] 见《考古》1987年第12期1063页。 [118] 见《文物》1984年第9期16页。 [119] 洛阳西工区铜马见《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118页,安徽寿县铜马见《文物》1958年第10期65页,祥云大波拿铜马见《考古》1964年第12期612页。 [120] 灵石县旌介村的铜簋见《文物》1986年第11期4页;沣西铜雕饰见《考古》1959年第10期527页、《沣西发掘报告》139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121] 同注[55]514、515页。 [122] 见《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71页。 [123] 同注[55]517~519页。 [124] 同注[55]526、527页。 [125] 同注[55]536、537页。 [126] 见《考古学报》1955年第9期31页。 [127] 三星堆铜鸡见《光明日报》1986年12月10日,蟒张玉鸡见《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9页。 [128] 见《考古》1979年第2期113页。 [129] 石家庄市庄村的鸡蛋(壳)见《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91页;广东增城县陶鸡见《考古》1964年第3期图版十;云南省祥云县铜鸡见《考古》1964年第12期612页。 [130] 石家河陶鸭见《考古通讯》1956年第3期11页、12页;马家窑鸭形尊见《青海彩陶》,文物出版社,1980年;岩石门丘山的陶鸭是采集品,见《考古》1961年第4期179~184页。 [131] 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过商代铜鸭,见《辉县发掘报告》26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和郭家庄出土过玉鸭,分别见《考占学报》1979年第1期100页、《考古》1988年第10期878页;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过石鸭,见《考古》1976年第4期269页。 [132] 辽宁省喀左县小转山子出土过西周铜鸭形尊,为辽宁省博物馆藏品;辽宁省凌原县营子村出土过西周铜鸭形尊,见《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8期27页;江苏省句容县浮山出土过西周鸭蛋,见《考古》1979年第2期113页。 [133] 妇好墓玉鹅见《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87页;刘台子玉鹅见《文物》1981年第8期20页。 [13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94、195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 [135] “破木为耜”见《逸周书》,“斫木为耜”见《周易·系辞下》。 [136] 见《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147、148页。 [137] 见《考古》1992年第1期41页。 [138] 见《文物》1999年第6期11页。 [139] 宋兆麟、周国兴:《原始掘土棒上的穿孔重石》,《农史研究》第五辑,农业出版社,1985年。 [140]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6期。 [141] 胡厚宣:《说贵田》,《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 [142] 李京华:《河南古代铁农具》,《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1985年第1期。 [143] 草鞋山水田考古队:《草鞋山遗址1992年~1995年发掘概要》,日本文化财科学会“稻作起源的探索”,1996年11月。 [144] 谷建祥:《草鞋山遗址水田考古学的初步实践与收获》,日本文化财科学会“稻作起源的探索”,1996年11月。 [14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6期。 [146] 李根蟠、卢勋:《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45页,农业出版社,1987年。 [147] 同注[9]47~53页。 [148] 同注[9]48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