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展览馆庭院设计。设计中以 植物造景为主,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力图使雨水 得到充分的利用. 3.1 中心湖面蓄积雨水 在综合考虑现状特点及甲方需求后,在植物园 的中心区域设计了1 800 m2的人工湖,将之与南面 与东面的城市河道相连,在其四周设置自然坡地,使 中心湖面成为主要的雨水汇集地。这为绿化灌溉, 地下水回补都提供了可能。现状场地道路标高5.8 m,常水位4.8 m,最低水位4.5 m,因此,将中心湖 面最低标高定为4.3 m,道路与水体标高最大差值 为1.5 m,使绝大部分雨水径流能汇聚在绿地和中 心湖面中,减少了雨水的外溢量(图5)。在水体中 还设置了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丰富了湖区的植物 景观,净化了水体.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3.2 竖向设计利用雨水 植物园的土方主要来源于2处,一是挖湖的土 方,二是在植物园的建设过程中,恰逢场地外工地建 设土方需大量外运,形成了植物园丰富多样的地形 变化,而勿需受土方量工程造价的约束。利用起伏 的地形,阴止了雨水的径流,经过几个较为集中的地 段,汇流至水体附近(图5)。驳岸的标高比绿地高 约5~30 cm,加大了绿地的渗水量,减少了雨水的 对外排放. 图5 雨水的主要汇聚方向和位置 Fig.5 The main direction and location of gathering rain 2155期吴晓华等 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方法探析 3.3 建筑内庭收集雨水 设计中包含了展览馆建筑内庭院的设计。结合 建筑屋顶的排水,在内庭院中设计水池,使该水池不 仅具有观赏功能,更具有蓄水作用。并结合落水管 截留,形成了庭院中的落水景观。丰富了内庭的景 观元素. 3.4 道路铺装渗透雨水 植物园2.5 m宽的主游路采用彩色透水沥青, 小游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基层,实现面 层结构的透水设计;停车场全部采用嵌草铺装;入口 广场未采用透水材料,而是采用坡度将其雨水排至 广场内的景观凹槽中. 3.5 景观凹沟净化雨水 在部分道路两侧和入口广场中,人工挖掘了整 齐的景观沟,其中种植了菖蒲、水杉等植物,既不影 响游人广场中的活动,又为广场增添了特殊的情趣. 当雨水过大时,可通过溢水管将水排至中心水面中. 最后,在考虑了场地的降雨特征,绿地性质的基 础上,通过竖向设计的调整控制坡度坡向,采用地面 自然排水和管道组织排水结合,防止过多的雨水造 成雨水泛滥灾害. 3.6 效益分析 该植物园雨水利用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从 经济效益来看,雨水利用能因节约用水产生直接经 济效益,另外,雨水资源还可以就地吸纳利用,在有 效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还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 减少乔司镇污水处理厂、收集污水管道和扩建城市 排洪设施的政府资金投入,间接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从生态环境意义来看,涵养和补给了乔司镇的地下 水,减少了雨水径流,同时也可调节当地小气候,改 善城市生态环境。从社会意义来看,可以有效增加 城市水资源供给,节省用水开支,促进社会持续发 展. 5 结论 21世纪,大多数国家不论其发展程度如何,都 面临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要改变单纯解决雨水排 放的观念,控制雨水直接排放与流失。雨水是一种 优质的自然资源,收集和使用方便,污染少,处理简 单,不消耗或很少消耗能源。而园林绿地正是收集 和利用雨水的最佳场所. 如今,人们己经认识到了利用雨水资源的重要 性,在新的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将雨水资源的收集利 用和整个绿地的用水系统结合在一起设计,实现雨 水的可持续管理,以期实现未来城市绿地的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强.以怡馨花园绿地雨水收集再利用工程的研究论城市节约 型园林绿地建设[J].中国园林,2008(9):83-88. [2] 王沛永.北京地区园林绿地的雨水利用探析[J].中国园林, 2004(11):71-74. [3] 潘国庆,车伍.城镇雨水收集利用储存池优化规模的探讨[J]. 给水排水,2008,34(12):42-47. [4] 张杰,胡永红.一次成型轻型屋顶绿化技术[J].西北林学院学 报,2007,22(1):194-196. ZHANG J.HU Y H.Compound technique of ligtw weight roof greening[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7, 22(1):194-196.(in Chinese) [5] 车武,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6. [6] MARY P.Living water garden[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4(3):234-238. [7] WILLIAM J T.Water garden[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4(9):101-104. [8] ANDREW S, B R WILLIAMSON, LAURENCE F V. Recon- struction of urban stormwater contamination of an estuary u- sing catchment history and sediment profile dating [J]. Estu- aries,2002,25(1):43-56.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