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地理地质
   河南省豫西某钼矿床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      ★★★ 【字体: 】  
河南省豫西某钼矿床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9 22:26:5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通过对某钼矿构造特征论述,说明地质构造是该矿床形成的先决条件。该矿区构造变动频繁,燕山晚期花岗岩浆活动强烈,对于钼矿床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关键词:构造特征;先决条件;成矿关系;某钼矿

    1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东南麓,区内古老变质地层发育,构造变动频繁,燕山晚期花岗岩浆活动强烈,钼矿床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宇太华群中深变质岩系、中元古界熊耳群陆相火山岩系及新生界各种盖层。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熊耳山古隆起与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交界处。燕山晚期的细—微粒斑状花岗岩体侵入于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系之中,形成宽广的面型蚀变。钼矿体呈半环状赋存在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附近,并且有矿体产状稳定、规模巨大、形态简单、品位较贫等特点。区内岩石蚀变强烈,断裂构造发育,表现多期多次活动,其力学性质出现多次转变。各种岩浆岩的展布方向主要受北西西方向的构造控制,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极个别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

    3断裂构造形迹描述

矿区内主要断裂构造形迹可分为近东西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四组,现分述如下。

    3.1近东西向断裂

多分布于矿区细—微粒斑状花岗岩体的南北接触带附近,常见由为数众多的扭裂面密集平行排列所组成,并被北北东向断裂切断。分布在岩体北接触带的有F11,F12,和F13,南接触带有F10。

    F11位于花岗岩体北接触带的东段,长750 m,总体走向呈260°,向北倾,倾角大于75°。断裂两侧为花岗岩.角砾岩和均质混合岩等,带内岩石被扭裂面切割后形成角砾状岩块,这些岩块多呈次菱角状及菱角状,有时见少量断层角砾岩。断裂带内有较多的热液石英脉充填。在断裂带的边部尤其靠近下盘接触带处,见少量碎裂岩和断层泥。该断裂之力学性质,属张扭性。

    F12位于东洼村北。长200余米,产状倾向45°倾角55°~75°。该断裂平均宽约17 m,呈东窄西宽,带内发育一组密集平行排列的扭裂面,且呈东密西疏,向西撤开。

    带内见另一组走向为275°~95°,倾角直立的霹理面,与扭裂面呈30°夹角,将带内岩石切割呈菱形小块。该断裂显示扭性—张扭性力学性质。

    F13位于杨河角砾岩体的北接触带。

    长1200 m,宽1.5~3 m,其产状为倾向180°~204°,倾角45°~70°。呈微向北凸起的弧形,带内发育碎裂岩、片理和断层泥,局部可见挤压透镜体,擦痕,镜面和阶步。它显示上盘(南盘)东移,而下盘(北盘)向西滑动。该断裂内见数条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断裂面,它们呈舒缓波状产出。

    该断裂限制了杨河大村角砾岩及其下部二长斑状花岗岩之北部边界,说明其形成较早。

    F10布于矿区细—微粒斑状花岗岩体的南接触带内外。长1 800 m,宽6~25 m,一般16 m。总体走向近东西,其西端向北西西方向偏转,倾角陡立,时而南倾,时而北倾。

    该断裂内挤压片理,碎裂岩,糜菱岩和断层泥均较发育。断带内见数条宽5~10 cm的扭裂面,并见规模较大的石英脉侵入。其断裂性质显示扭性特征。

    3.2北北东向断裂

此组断裂比较发育,以大桃树沟F4为界呈东强西弱的特点。矿区东部多处将细—微粒斑状花岗岩切穿,可见其形成应晚于岩体形成时期,该组断裂具明显的压扭性特征,扭动方向呈顺时针方向,晚期受张性影响,角闪二长花岗斑岩沿断裂追踪侵入。属于这一组的断裂有;F2,F3,F4和F16,现分述如下。

    F2位于雷门沟西约100 m处,长度大于400 m,宽3 m。产状倾向110°~1l5°,倾角68°~70°,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发育,并具碎裂岩化和角砾岩化。沿断裂有石英脉充填,断裂南延部分为角闪二长花岗斑岩所代替。断裂显示压扭性特征。

    F3产状倾向105°~1l5°,倾角

71°~84°。断裂由一系列平行于主段面的挤压扭裂面的组成,各断裂面间距约10cm。带内岩石破碎,挤压片理发育,可见石英细脉充填,该断裂具明显压扭性特征,扭动呈顺时针方向,将F10,F11错断,切穿花岗岩体水平错距15 m。

    F4可见长度大于650 m,宽2~5 m,产状倾向105°,倾角50°。带内岩石破碎,以碎裂岩为主,其中有10~20 cm左右的角砾,质地疏松、胶结较差,该断裂将F10和南部英安斑岩错断,水平错距约10 m,呈顺时针方向扭动。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F16位于矿区西部。北起杨河大村,向南延出图外。长度大小500 m,产状倾向110°,倾角70°~90°,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宽度1~5 m。断裂内挤压片理,碎裂岩,角砾岩发育,可见挤压透镜体,岩石琉松。在下南沟口处将—花岗斑岩脉错动,错距5 m以上。断裂具明显压扭性特证,呈顺时针方向扭动。

    3.3北东向断裂

区内北东向断裂不甚发育,一般规模较小,沿走向方位变化较大,如F1南段走向50°折向0°。F7走向60°,F17走向近80°。这些断裂多显示张性及扭性特征,现将F1断裂,F7和强硅化带叙述如下。

    F1位于井泉沟以东TC20处,长260 m,宽8~24 m,南段走向50°,延长200 m,北段产状倾向320°,倾角46°。断裂具张扭性特征,在走向上沿早期南北向断裂追踪。

    F7位于小羊圈沟口向南至杨树下后沟东侧,金长约350~400 m,产状向315°~330°,倾角40°,宽度由于覆盖而不清,在沟边断壁上见有碎裂岩及糜菱岩,断裂性质为扭性—压扭性。

    强硅化碎裂带分布于碾盘沟—小羊圈沟之分水岭,北起ZK2 411孔南侧,经TC44至小羊圈沟TC—18以北。全长540余米,走向上呈折线状,由南向北的走向方位是70°~18°~30°.倾角近直立。带宽8~15m,由强烈硅化石英脉及硅质胶结的角砾岩组成,其力学性质呈追踪张性及张扭性。

    3.4北西向断裂

区内北西向断裂已为辉长岩绿岩和英安斑岩所充填,显示扭性特征,另在杨河角砾岩体内见F·断裂,现将其特征叙述如下。

    F18位于矿区西部大、小羊圈沟之间和小羊圈沟东侧,在沟底被F7错断为两段,错距50 m。西段自小羊圈沟底经ZK3 205北,TC23,TC10至大羊圈沟底。东段自F7沿东岔沟TC—18延伸约200 m。断裂在平面上那个呈向南西方向凸出弧形,宽约1.5~2 m,带内岩石为糜菱岩及碎裂角砾岩,断面光滑,该断裂切断花岗斑岩脉,错距8 m,断裂呈顺时针方向扭动,力学性质显示张性—扭性特征。

    3.5其它方向断裂

区内除上述四组方向的断裂外,还有北北西向断裂和近南北断裂。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可能为主要断裂的旁侧裂隙,此处不作详述。

    4各种断裂的形成序次及力学机制矿区位于熊耳山古隆起与嵩县断陷盆地的交界处,其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断裂构造长期演化的历史,从目前矿区内各种不同方向,不同性质和不同时期的断裂形迹之间的交接关系上判断,其形成可划分三个时期。

    4.1早期断裂形迹

属于早期的有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断裂,前者在矿区内已为晚元古代中—基性岩脉所充填。后者在区域上控制了中生代燕山期酸性岩浆活动的空间展布形态。它们在岩浆活动过程中被“愈合”。细—微粒斑状花岗岩体和爆发角砾岩的展布即证实了它的早期存在。

    4.2中期断裂形迹

发育于中期的断裂活动为北东向断裂和北北东向断裂和近东向断裂。此期活动受区域上桃阳沟——陶沟大断裂的影响,近东西向与北东向断裂应为同一应力场中受不同应力作用的产物。

    4.3晚期断裂形迹

区内晚期断裂活动多迁就了中期断裂形迹,它的力学性质表现为张扭性,造成了角闪二长花岗斑岩沿着北东和北北东向断裂追踪侵入。

    4.4断裂形成的力学机制

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形迹,均为不同时期不同应力的产物,本区南秦岭褶皱带,自古生代至中生带长期处于南北向的压应力的作用之下,产出的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在深度和55页√上均具区域性质,规模颇大,从而奠定了构造格局的基础。中生代燕山中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推移,区域应力场主应力变√西向压应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GIS与GIS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 下一篇文章:新疆阿图什哈拉峻一带成矿规律初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河南省豫西某钼矿床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河南省豫西某钼矿床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地图投影变形的表现探析
  • ››城市地形图绘制技术分析
  • ››现代住宅干粉砂浆外保温系统的施工...
  • ››浅论提高试点专业野外地质实习质量...
  • ››浅论三维矢量数据结构在采矿中的应...
  • ››浅谈地质条件对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
  • ››地震次生水灾害风险管理的启示
  •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决策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课...
  • ››泸定县五里村泥石流危害特征分析及...
  • ››河南省豫西某钼矿床构造特征与成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