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地理地质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      ★★★ 【字体: 】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8:27   点击数:[]    

州府志·艺文》)诗句称道。北宋时商洛山区的山间竹林也颇众多,著名诗人王禹偁在《竹Liu》诗描述了商州一带的竹林盛况:“商山多修篁,苍翠连山谷”。

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杭州在南宋时期(十二世纪),四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要冷1—2ºC [14]。北方地区势必更加寒冷,竹林的分布区自然南移。据《太平寰宇记》载,南宋初期只凤翔府的司竹监依然保留,河内(今河南博爱、沁阳一带)和西安的司竹监因无竹生产而被取消。十二世纪刚结束,气候又开始变暖,继续到十三世纪的后半叶(元朝初期)。元朝在西安和河内又重新设立管理官办竹园的“司竹监”,但到十三世纪末又被停止了。这些都说明了气候变化使陕甘地区的竹林分布面积在不断地减少,竹林已失去了汉唐时代经济作物的地位。

6.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在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汉唐时期梅树生长遍布于黄河流域,已退至淮河流域。竹林在陕甘地区的分布也受到很大影响,十四世纪以后即明初以后,竹子在黄河以北不再作为经济林木而培植了[15]。历代朝廷设立的官竹园亦被取消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由于水湿条件较好,耐寒的刚竹类刚竹、斑竹、淡竹有零星分布。周至东的筠溪亭,康熙年间“茂林修竹”,县东斑竹园之竹“其大如椽,其密如箦”[16],生长良好。清乾隆《鄠县新志》载户县草堂寺一带在北宋为千亩竹林,明正德十五年却“根株尽矣”。明隆庆《华州志》称州内“唐村地瘠民贫,率习为竹器之艺,已数百家”,想必其竹林不小。清康熙《续华州志》载州内刘氏园“多竹,竹岁入可数十千”。《华州乡土志》载:“傍山(秦岭)东西峪口多竹园,总计有二千亩。”又载:“太平河,州东郊,其源出太平峪五眼泉,北流经城内,其地竹园甚多。”反映出竹林分布与水源关系密切。清《重修辋川志》记载蓝田辋川龙口竹园是:“西园流泉灌中,曲折北出,门前置小桥,园中修竹万个,绿阴合围。东园竹亦森列,泉低不可引溉。”清康熙《凤翔府志》载:“明末张应福于凤翔东湖,植竹万竿。”这些竹林的规模已远远不及汉唐时代,且是长期进行引水灌溉、高度集约经营的结果。

山西中条山永济的明代栖岩寺一带是“竹声清杂水声寒”,至清代已是 “竹千亩”;万固寺一带是“直排峰万笋,况有竹千竿”[17]。上文中提及的中条山虞乡(今运城)王官谷在清代仍是多竹之地,号称“修篁茂密,溪水暗流,拨竿寻径,宛然陶公结庐处。”(清乾隆《虞乡县志》)说明水源是影响该地竹林分布的主要原因。

西北泾渭上游和北洛河上游也有竹林分布,明清文献中有记载。清道光《兰州府志》称道光十二年(1832年)兰州仍有竹生长。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平凉府部汇考》载六盘山西的静宁县和六盘山东的华亭县有竹,《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西安府部汇考》载邠州(今彬县)也有竹。可见陇东、六盘山一带在明清时期仍有竹林分布。志载北洛河上游的陕北佳县箭括坞,从明弘治到清嘉庆间“多产竹箭”[18]。由于道光年间的极度严寒,该地竹林消失了。这些分布的竹林都是耐严寒的高山竹种,如箭竹类、箬竹类,而它们的经济价值不大。

7.结束语

现代西北地区的竹林分布大致是起自甘肃东南部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带,经六盘山南麓和千河上游,到渭河平原南部。主要有甘肃的天水,宁夏的隆德、泾源,陕西的陇县、眉县、周至、户县、蓝田、华县等地。竹林在沟谷、小平原等背风向阳、水源丰富处散布,呈不连续的斑点状分布。

建国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南竹北移活动。陕西秦岭北麓的周至引种毛竹成功,形成了成片生长的毛竹林。兰州大学先后从临近地区引种刚竹、淡竹和毛竹,经7年培育已分布在校内各个景点,成为优良观赏竹。今后西北地区发展竹林生产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乡土竹种,选择背风向阳、灌溉条件好的地方种竹,扩大竹林分布面积。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士光:《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

[2] 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载《历史地理》第五辑。

[3]、[7]、[9]、[10]、[14]、[15]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4] 徐日新:《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

[5] 马  强:《历史时期汉中盆地的生态环境及变迁》,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

[6] 贾兰坡等:《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载《文物》1977年第6期。

[8] 朱士光:《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11] 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第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12]、[13]、[16]、[17]、[18] 文焕然遗稿:《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载《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古代风水林探析

  • 下一篇文章: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地图投影变形的表现探析
  • ››城市地形图绘制技术分析
  • ››现代住宅干粉砂浆外保温系统的施工...
  • ››浅论提高试点专业野外地质实习质量...
  • ››浅论三维矢量数据结构在采矿中的应...
  • ››浅谈地质条件对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
  • ››地震次生水灾害风险管理的启示
  •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决策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课...
  • ››泸定县五里村泥石流危害特征分析及...
  •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
  •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