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当时关中地区的竹林分布之广。以至于西汉王朝在今周至和户县一带的竹林,建立官竹园“竹圃”,并设官管理,称司竹长丞。西汉末年,义军首领霍鸿曾以该园为根据地,表明其竹林面积之大。由上所述,秦汉时期的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推向北方。《后汉书•郭伋传》载:“伋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美稷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北纬39.6º)西北,长城以北,当时是否有竹则难以肯定,需要进一步考证。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如《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成枯”。说明陕西渭河平原及函谷关以东地区的竹林大面积被冻死。到东汉后期,随着寒冷程度的继续加剧,竹子的生存和生长受到很大的威胁,竹子被冻死是很正常的。《后汉书•郎凯襄楷列传》载,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冬大寒,城旁竹柏之叶有伤枯者”。《汉书•五行志》则载,延熹九年,天气寒冷,使洛阳城“竹柏叶有伤者”。这种寒冷气候直到公元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徐中舒先生曾经指出汉晋气候不同,那时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ºC[9]。使竹类失去了适宜生长的条件,关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竹林已经不复存在。 南北朝时期,气候仍持续寒冷,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ºC以上。竹子因不适于严寒的天气,从关中地区及临近地区逐渐消失。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渭水》称渭水流域的官竹园“竹圃”已废置,原有的竹林已尽成“田墟”,仅留有竹圃一地名了。《水经注•淇水》说到“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余万以输军资”后指出:“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表明气候的极度变化,使竹林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已不能大面积分布。 4.隋唐五代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10]。第八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到第九世纪初西安南郊还种有梅花,柑桔也种植于长安。由于气候转暖,竹林的分布范围再度北移。陕甘地区有大面积的竹林分布。《太平寰宇记》载,唐朝在京兆府(今陕西户县)、歧州(今陕西周至)和凤翔(今陕西凤翔)设有管理竹园的机构——“司竹监”。说明唐代关中有大面积竹林的经营。《新唐书•平阳公主传》载隋末平阳公主起兵之初曾招降据有司竹园的何潘仁。司竹园中能屯驻兵马,可见其范围之大。《大唐六典•司农寺》载:“司竹监,今在京兆、鄠(今户县)、盩厔(今周至)”,上引宋之问文谓长安城南有“千亩竹林”,可知产竹地区的广泛。唐王维描述其蓝田辋川别业中竹景点“斤竹岭”、“竹里馆”。“斤竹岭”因山岭所种高大竹子而称,“竹里馆”是因在溪边竹林中修建的建筑,说明蓝田也有竹林的分布。渭水上游的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杜甫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该地所作的诗中有五首提到当地之竹。其中《石龛》、《铁堂峡》、《秦州杂诗》等明确描述当时秦州山地及其东的铁堂峡、东南的东柯谷等地多竹,是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甘州•张掖县》提到兰州西北祁连山东段,“多材木箭竿”,这种“箭竿”之竹可能就是高山竹种箭竹类、巴山木竹类。反映当时从兰州向西北经乌鞘岭沿祁连山到张掖一带有竹林分布。 持续的天气干旱对竹林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玉堂闲话》载,唐天复四年(公元904年)陇(指陇州)、褒(今分归汉中市和勉县)、梁(梁州)之境,数千里内大旱,这些地区山中的竹林皆开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反映了当地竹林颇多,面积较大。同时也说明了天气持续干旱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5.宋元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到十一世纪初,陕西关中地区已无梅树。著名诗人苏轼在他的诗中哀叹梅在关中消失(“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杏》);王安石曾嘲笑北方人常将梅误认为杏(《红梅》诗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由此可见,宋代气候已开始转寒。但这种逐渐变冷的天气对竹林分布影响不大。关中地区竹林仍很普遍,范围益广,从北宋苏轼诗可看出,当时竹林分布由盩厔、鄠县,经武功县,直到凤翔原上;宝鸡阳平以南也有竹林的大量分布。[11]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在游鄠县草堂寺作《咏草堂》诗注:“寺在竹之心,其竹盖将十顷” [12]。《太平寰宇记•凤翔府•司竹监》载:“皇朝唯有鄠、盩厔一监,属凤翔。”可见其地仍有官办的竹林园,苏轼称“官竹园十数里不绝”。据《孝肃包公奏议》称,北宋司竹园一次供澶州(今河南濮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治河与修架浮桥用竹就达150万竿以上[13]。可以想见该园面积之大,产竹之多。山西中条山虞乡(今运城)和芮城间的王官谷当时水源充足,是当时产竹区之一,宋代有“绿玉峡中喷白云,溉田浇竹满平川”(清乾隆《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