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信息技术
   SDH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分析      ★★★ 【字体: 】  
SDH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9 22:01:15   点击数:[]    

形拓朴
环形拓扑是指将链形拓扑首尾相连,从而使网上任何一个网元节点都不对外开放的网络拓扑形式。也可以看成是将一个线形拓扑的首尾两个开放点相联而成的。环形拓扑可以实现丰富的网络保护机制,环上业务具有很高的生存性,即自愈功能,这对现代大容量光纤网络是至关重要的。
(5)网孔形拓朴
当通信网络中大量节点之间有直达路由互连时,就形成了网孔形拓扑结构。如果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都有直达路由互连,就形成了理想的网孔形拓扑结构。但是由于系统的冗余度高, 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网络的管理也复杂,必会使系统有效性降低,成本高且结构复杂。目前,网孔形网主要用于智能传送网络(ASON)中,以提供业务的多重保护和网络的高可靠性。 
 
                           (1)链形拓朴
        
   
(2)星形拓朴                              (3)树形拓朴
          
(4)环形拓朴                          (5)网孔形拓朴

图2-3 常见的网络拓朴结构图
第3章SDH网络规划考虑因素
实施网络工程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网络规划,深入细致的规划和设计是成功构建网络的一半。缺乏规划的网络必然是失败的网络。尤其是像传输网这样具有涉及区域面积大,服务人群多的特点的网络,详细的规划是网络工程必不可少的一步,规划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多种,本章主要从四个层面介绍网络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
§3.1 业务层面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要求通信网能提供多种多样的电信业务,通过通信网传输、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将不断增大,这就要求现代化的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
传输系统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输系统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通信网的发展。那么如何规划一张性能良好的传输网络呢?
首先,统计当前网络的情况:现网资源利用率,业务分配,业务种类等。
其次,根据发展趋势来预计未来的几年内业务需求情况,以及业务需求种类的变化。
最后,把当前网络业务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相比较,提出以满足业务需求的一个方案。
§3.2 网络层面
目前,本地传输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局间传输系统,主要满足各通信机楼内核心节点之间的传输电路需求,由于节点数量相对较少,因此网络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是SDH环网的形式;另一部分是接入节点至通信机楼核心节点(归属局)之间的接入传输系统。由于接入节点数量众多,网络结构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主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 
 
图3-1 本地传输网络结构示意 
(1)主干层 
本地传输网的第一个层面称为主干层,位于系统的最上层,其传输节点由通信机楼组成,其功能主要是实现电路的转接。主干层网络节点少、业务容量大,电路调度频繁,对业务的安全性、网络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汇聚层系统传送来的业务电路,部分可以直接到达业务电路的归属局,这部分电路可以直接“落地”,传输系统完成了对其的传送功能;另有部分电路由于汇聚层系统的节点设置问题,不能到达业务电路的归属局,只能到达其他的通信机楼,这就需要主干层传输系统对其进行转接,从而最终到达归属局通信机楼。 
(2)汇聚层 
本地传输网的第二个层面为汇聚层,由BSC、BTS节点或其他节点构成,要求各节点具有强大的业务调度能力和多业务接入能力,其功能是实现接入电路的汇聚和转接,由汇接节点完成一定区域内接入电路的汇聚,并通过汇聚层传输系统传送至核心节点(通信机楼)。 
(3)接入层 
接入层作为本地传输网的末端,具有点多面广和
[align='center']          [9]  [/align]                             每个节点接入电路种类多、数量少的特点。接入网采用以光传输接入为主、无线接入为辅、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的原则组建,传输设备尽可能采用SDH设备和光传输设备组成自愈环。接入层的建设应与GSM网的扩容和升级发展相结合,灵活采用多种传输方式,以节省投资、稳定运行为原则进行建设;采用的设备要有多种接口类型,以满足基站监控等数据传输和以太网等IP接入的需要;系统容量应满足基站业务和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接入的需要。 

§3.3 自愈保护
3.3.1线性复用段保护方式
   线性复用段保护可以是专用的保护也可以是共享的保护,它保护复用段层并适用于点对点的物理网。它可以用来保护工作通道的失效,但是不能保护节点的故障。其又分线性复用段1+1和1:N保护。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两种线性复用段的保护原理。
1. 线性1+1保护
1+1链形保护象其他所有的1+1保护一样,也是采用“并发选收”的机制。两个站点间有两对光纤,其中,一对光纤作为主用光纤,另一对光纤作为备用光纤,备用光纤与主用光纤传送的是同样的内容。它的倒换一般是单端倒换,只需由接收端进行倒换。通常,倒换条件为SD与SF。
根据工作模式的不同,线性1+1保护分为如下四类:
(1)  单端非恢复式
(2)  单端恢复式
(3)  双端非恢复式
(4)  双端恢复式
由于单端非恢复式的线性1+1保护,工作原理与配置方法简单,倒换迅速可靠。同时,又无需APS协议支持。所以,缺省情况下,我们都选择单端非恢复式的线性1+1保护。
倒换过程如下:A在主用通道上收到信号失效后;如果备用通道正常,主控板控制交叉板更改交叉连接数据--接收备用通道的信号;同时在备用通道上发送倒换指示,B点无动作。倒换完成。
 
图1-1 1+1链形保护示意图
OptiX NG-SDH设备支持STM-1/4/16/64级别的线性1+1保护。
2. 线性1:N (N≤14)保护
线性1:N (N≤14)保护也都是点到点组网构成。光路正常时,备用光纤可以用来传送额外业务,而在倒换时额外业务将被舍弃。线性1:N (N≤14)保护只有双端恢复式这一种倒换方式,需要用K1、K2字节传送APS协议,倒换条件也是SD与SF。
(1)  在线性1:N (N≤14)保护中,当工作通道N=1时,就是线性1:1保护,其倒换过程如下:
A在主用通道上接收到信号失效后,在备用通道上向B发送倒换请求;B在备用通道上接收到A的倒换请求,在备用通道上向A发送倒换响应;A收到B的响应后执行倒换和桥接,并在备用通道上向B发送倒换确认;B收到A的倒换确认后执行倒换和桥接,信令达到稳态,倒换完成。
 
图1-2 1:1点到点保护示意图(倒换请求)
(2)  倒换恢复过程如下:
A在主用信道上收到信道恢复信号,在备用通道上向B发送等待恢复请求,并启动等待恢复定时器;B接收到A的等待恢复请求后,启动定时器;定时结束,A和B分别释放倒换,并向对端发送无桥接请求,倒换恢复完成。
 
图1-3 1:1点到点保护示意图(等待恢复)
(3)  当工作通道N>1时,保护倒换过程和上面类似,只是每个工作通道需要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当多个通道同时失效时,系统会选择高优先级通道进行保护。
(4)  OptiX NG-SDH设备支持STM-1/4/16/64级别的线性1:N保护。
3.3.2二纤单向复用段保护环
单向复用段保护环是一种MS专用保护环,一般情况下为2纤环。一个MS专用保护环由两个反转的环组成,它们以彼此相反的方向传送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方向的环传送被保护的工作业务而另一方向的环留作对工作业务进行保护,保护容量不被所有跨距段所共享。
环中可承受的最大业务需求量受限于跨距段的容量,所谓跨距段是指环中两相邻节点间的一组复用段,环中的业务需求方式不影响单向环的容量,换句话说,所有节点的需求量总和不超过单个跨距段的容量。复用段保护环需要使用APS协议。保护方式是1∶1的,在正常时备环P1上可传额外业务,因此二纤单向复用段保护环环的最大业务容量在正常时为2×STM—N(包括了额外业务),发生保护倒换时为1×STM—N。在业务容量、倒换度上,对比于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二纤单向复用段保护环无忙闲优势。OptiX NG-SDH设备支持STM-1/4/16/64级别二纤单向复用段保护环。
3.3.3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
二纤双向复用段环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网络保护形式,适合于环上业务量较大或者环内各站点业务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装饰原纸增湿強及再制浆工艺的设计分析

  • 下一篇文章:日产100吨抄纸车间工艺设计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SDH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SDH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基于Cosmos的包装容器跌落试验的开...
  • ››日产100吨抄纸车间工艺设计分析
  • ››SDH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分析
  • ››装饰原纸增湿強及再制浆工艺的设计...
  • ››基于网络印刷色彩再现技术的创新分...
  • ››图象序列中的运动检测技术的开发分...
  • ››体温测量仪设计系统的分析
  • ››通用视频编解码平台系统的问题和策...
  • ››页面在线设计系统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用于废纸制浆造纸...
  • ››SDH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分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