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政策,积极开发生物燃料、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或提出新的发展目标。节能减排和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成为拉动经济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届美国政府承诺推出以能源安全和环保为核心的“绿色能源计划”,并将大力投资发展清洁能源,明确表示降低碳排放;在欧盟的欧洲经济恢复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技术[7]。
油品的清洁化和石化产品的高性能化更是炼油化工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车用燃料标准在过去二十多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车用汽油经历了含铅、无铅和清洁汽油3个阶段,目前还在不断升级换代。车用汽、柴油不断降低硫含量,追求超低硫化。清洁汽油还要求进一步降低烯烃含量和苯含量,提高辛烷值和清洁性;清洁柴油则要求进一步降低芳烃特别是多环芳烃含量,提高十六烷值和抗磨性能,生产超低硫清洁汽、柴油对技术进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等石化产品的高性能化要求也越来越突出,新产品、新牌号不断涌现,特别是合成树脂专用料和合成纤维的开发异常活跃,产品开发呈现多样化、系列化、高附加值和高性能化的特点。同时,随着工艺技术和催化剂的发展,石化产品综合性能不断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在建筑、汽车、电子电器、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用量不断增大。毫无疑问,拥有高性能化石化产品的生产技术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2中国石油炼化业务技术现状
1998年,国务院对石油石化行业实行了重组,中国石油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2000年,中国石油实现在美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上市。上市初期中国石油的炼油化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盈利能力较差,整体处于亏损的边缘。上市以来,中国石油高度重视炼化业务的有效发展,不断加大投入,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实现了炼化业务快速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2.1炼油化工业务技术现状
中国石油先后关闭了大庆林源、吉林江南、马岭、马家滩等8座小炼厂,合计炼油能力1005万吨/年,淘汰高耗低效装置170多套。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加大了对炼油化工业务的投入。炼油方面,相继建成了大连2050万吨/年、独山子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形成了兰州、大连、大连西太平洋、独山子、抚顺5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2010年还将建成广西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截止2009年底,中国石油炼油能力达到1.49亿吨/年,比2000年增长27.5%,占全国的34%。化工方面,建成了独山子100万吨/年乙烯,完成了吉林85万吨/年、兰州70万吨/年两个大乙烯改造,抚顺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乙烯正在加紧建设,2009年底乙烯生产能力达到371万吨/年,比上市初期产能翻了一番,占全国的29%。上市以来,中国石油炼化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实施了节能降耗、优化生产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生产受控等好的经验和做法,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炼油化工技术经济指标得到大幅提升,与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生产持续得到优化。炼油方面,2009年综合商品率93.02%,轻油收率75.74%,炼油加工损失率0.65%,炼油综合能耗67.7千克标油/吨,高标号汽油比例达到了62.37%。化工方面,2009年乙烯收率达到32.82%,双烯收率47.62%,乙烯综合能耗682.06千克标油/吨,合成氨能耗39.06 GJ,聚烯烃装置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乙烯裂解装置运转平稳,没有发生非计划停车。经过上市以来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石油炼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与行业领先水平的差距较大幅度缩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近3年来,中国石油较好完成了炼油产品的质量升级,开发了吉林石化GC-100s、JHM9455F,兰州石化1810D,大庆炼化PA14D,克拉玛依石化环保型橡胶填充油,兰州石化环保橡胶,抚顺石化聚丙烯瓶盖料等84种化工新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生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品档次大幅提升。特别是合成树脂,2000年时只有PE63级管材料,现在已有PE80、PE100级的,还有了PPB、PPR管材;有了高速拉伸BOPP、镀铝流延膜等;从只有电缆护套料到有了35kV绝缘电缆料2240H;从低档抗冲共聚EPS30R到汽车用专用料SP179;开发了以前没有的瓶盖料L5102、L5202、EP6303;有了茂金属聚乙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独山子10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等一批重点工程按期高质量建成,实现一次开车成功,中国石油的炼化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2.2存在的不足
一是在炼油加工规模上,单厂平均规模596万吨/年,比行业先进水平低49万吨/年。二是在技术经济指标上,炼油综合能耗、乙烯综合能耗、综合商品率、加工损失率等主要指标仍比行业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在产品结构和市场营销上,大宗通用产品比例仍然很高,专用料比例仍然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总体来看,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深层次结构调整和优化。
3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面临的机遇3.1.1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带动石化产品需求旺盛,石化产业继续高速发展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成品油需求年均增速仍将达6%~7%,需求总量也将有较大增长[2]。
为满足油品需求的增长,炼油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虽然石化行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上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石化产品的自给率不断提高,石化项目建设依然旺盛。
近年来,一大批石化装置相继建成投产,显著增加了下游原料及产品的产能和产量,提高了主要石化产品的自给率,有力推动了国内石化工业的健康发展。上游原料的发展为下游行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2008年,中国合成树脂自给率增至60%,其中五大通用合成树脂自给率近75%,进口增幅继续降低;合成纤维自2007年转为净出口以来,2008年净出口量已提高到约80万吨;合成橡胶自给率也已达68%。与此同时,我国石化项目建设仍处在高潮中,2008—2013年,我国将建成投产福建、天津、镇海、武汉、独山子、四川、抚顺、大庆8套大型乙烯项目,新增乙烯生产能力713万吨/年,届时乙烯总产能将超过1700万吨/年,石化行业的规模与实力不断壮大,带动下游产品产能较快增长,同时也将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7]。
3.1.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自主创新,石化产业发展面临重要契机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石油化工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也孕育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只有那些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企业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应对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油品的劣质化、重质化趋势,应对节能减排的更高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以技术谋发展。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开发适应中国的石油资源特点、炼化装置特点和消费市场特点的核心技术,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是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紧密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炼油化工自主创新,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更是石油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契机。
3.1.3中国石油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为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炼化作为承接上游、面向市场的重要环节,是集团公司增加价值、增长利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领域。中国石油将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统筹炼化一体化发展,加快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具有世界级规模、主导产品突出、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生产清洁的炼油化工基地,尽快建成投产大连、广西等炼油项目,加快建设独山子、四川、抚顺、大庆等炼化项目,在南方和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