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石油能源
   面对“石油终结”的抉择      ★★★ 【字体: 】  
面对“石油终结”的抉择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2:08:25   点击数:[]    

质量在贬值;能量守恒,但品位在下降;运动着的物质不可能永远周而复始,物质的循环将存在疆界,任何事物都会有终结之日。这一世界观为人类规范了一道行为界线,我们无法逆转熵的方向,就像无法逆转时间一样,但是可以减缓它的速度和过程。通过我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调整和约束,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观念的进步,来减缓有效资源和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坚信,世界的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支撑人类的高速发展和肆无忌惮的消费,“物质极大丰富”仅仅是美好梦想,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性是由更多的无序作为代价。因此,“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观念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旋律,影响人类的发展进程,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

    毛主席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一转变将会导致我们的社会习惯、道德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深刻变化。美国人炫耀汽车尺寸和动力性,而欧洲人炫耀汽车的精巧和节油;美国人炫耀房子大,而日本人炫耀屋顶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我们在炫耀GDP,而丹麦人却在炫耀他们的综合能耗水平。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种文明的差异,而要缩短这种差异并非易事。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农耕社会进入到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对于能源的认识与工业化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为他们(特别是欧洲国家)是经过百年争战,付出了数千万生灵所积累的惨痛教训。所以他们在千方百计避免重蹈覆辙,不再承受“血与火”的代价。对于中国人如果能够通过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和谐的发展,以避免为崛起支付“血与火”的代价,将是一个关键的课题。


 革新体制:

     仅仅靠提高民众觉悟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建立制度保障。曾培炎副总理曾经说过,要将中国企业逼上节能之路。其实,我们需要将整个中国都“逼上”节能之路,为此我们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得力的执行机制。

     中国的问题总是围绕着“地域割据”和“行业壁垒”。人们总将自己桎梏在一个狭小的利益空间之内,然后画地为牢。尤其是那些具有垄断性的强势企业,在壁垒之内气盛如虎,而在壁垒之外却胆小如鼠,创造性和竞争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文化传统、思维模式,还有体制问题。工业化使我们追求分工细化,而计划经济将其固化,而这种行业局限性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绊脚石”。

    例如目前我们的电力系统,它所建立“节约型社会”唯一选择就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还不够,要发展“超超临界发电、超超高压输电和全国大联网”。就目前的技术,中国以燃煤火电机组为主的电力供应系统,即便电网再大、机组容量再大、输电压力再高,全系统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也无法突破45%。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效率可能达到48~50%,超高压远距离输电损失5~7%,从100~50万千伏高压输电系统降压至22万、11万、3.5万、1万、380V,每一级都有损耗2~3%,最终有10~15%在中间环节浪费。而摒弃大型发电系统的丹麦终端能源综合效率已经超过65%,而且他们认为依然有巨大潜力可挖,所采用的技术不过是一些小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小型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将发电之后的余热梯级利用,用于供应工业蒸汽、采暖热能和生活热水,将能源“吃光用尽”。 而我们的一些石油天然气企业长期拒绝进入终端能源市场,在一些天然气工程中过分依赖“照付不议”协议,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系统优化,不实施需求侧管理,导致用户不能合理用气,冬季采暖用气,春夏秋季都不用,造成燃气系统用气峰谷差巨大,设备利用效率非常低,用户的经济负担沉重,供气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实际上,电力和天然气企业如果打破壁垒,将两种能源优化整合,学习欧美经营,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将天然气先发电,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利用发电后的余热为用户制冷供暖,再将更低温度的废热生产卫生热水,甚至将燃烧后的烟气注入植物大棚,提供二氧化碳气体肥料,使污染资源化。燃气和电力双方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可以大幅度提升,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的80%以上。

    在《石油的终结》一书中,作者一直讨论着美国大石油公司左右政府,操纵立法机构的问题,而这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雪佛龙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新技术、新观念和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也使政府难以兑现对社会和公众的承诺。当一些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垄断性时,或者形成了一个垄断利益集团,政府和立法机构很难避免不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利益,而将消费者置于边际。这一问题在美国、在中国都一样,我们必须在机制上有所制衡,不能放任失控,要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在中国那个政企不分的年代,政府是根据生产计划分工设立机构,国有企业附着在这些管理机构之下,形成了一种行业型政府和行业型企业。尽管几经改革但结构没有根本转变,甚至政府管理不过来的事情继续交由国有垄断企业去管,这些企业在利益面前是企业,在权利目前又成了“二政府”,而政府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利益集团的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谈核电站常规岛技术方案 2

  • 下一篇文章:对封闭式高压柜的运行现状与接头发热事故的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面对“石油终结”的抉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面对“石油终结”的抉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分析与措...
  • ››燃油税政策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 ››油气田经济产量研究综述
  • ››关于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几...
  • ››石油销售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发展的技术挑战与...
  • ››国有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
  •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
  • ››烧石油焦GRECO燃烧器及其应用
  • ››石油天然气企业GIS系统应用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