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胡克到爱因斯坦和布朗克。
一位曾经长期在美国从事其工作的日本气象物理学家Shukuro Manabe说∶“日本政府通常认为他们应当对科学研究投入资金,但是,仅资金投入并不能增强研究工作的成果率。研究资金必须用于那些值得投入的项目,而不是平均分配资金。为了增进科技人员之间的竞争,我们需要创造的是研究工作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安全感。”
近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些资金应该被优先和主要用于“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用于追逐西方科技水平的项目,还是应该被优先和主要用于中国“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的“大胆的试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管理部门和中国科学界显然必须对日本的教训引以为戒!
关于日本科技发展的文章中还提到了“受儒家浓重影响的教职人员提升中优先考虑年龄和资格”的问题,作者提出要警惕两种而不是一种倾向∶在注意和反对“论资排辈”的倾向的同时,还要注意以“大胆提拔年青人”的名义下排斥那些“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的年龄较大的研究人员。在中国科技人员退休“一刀切”后“返聘”某些退休的科技人员的工作中亦要注意和反对类似的问题。和我密切接触的多位年老体衰的研究人员,目前存在着非常紧迫的对他们宝贵经验“抢救”的问题。
所谓“我们需要创造的是研究工作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安全感”,作者认为指鼓励和倾斜支持“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的“大胆的试验”,从而对满足于“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的科学项目形成“不安全感”压力。
5.在“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条件下,业余研究者和跨学科研究者能否“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和“革命性的贡献”?科学技术目前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能否再出现瓦特、爱迪生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发明家?〔略〕
6.“跨学科业余”研究者为何能够向“专业”研究者和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先进的成份〔略〕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科学的先进的哲学思想的正确指导〔略〕
尊重和研究权威传统理论,但是不迷信于权威传统理论,拒绝受权威传统理论的束缚,“逆向思维”的学习研究方式。〔略〕
发挥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对客观上已经有了强烈需求的实际课题展开研究〔略〕
从更高的科学水平上进行跨学科研究〔略〕
7.部分“业余研究者”可能存在着一些弱点和劣势〔略〕
8.“业余科学研究者”的未来地位〔略〕
9.“人类知识的两重性”和“人类知识继承的双重作用”〔略〕
10.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遭遇的阻力及其转化〔略〕
11.CEPA – 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东北工业改造和经济发展
12.促进实现重大突破“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具体建议〔略〕
听说中国高层领导目前对于“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非常焦急,如果能够换一种思路考虑这些问题,采取这些方向上必要的强化措施,中国的领导人将会很快发现一大批被埋没多年闻所未闻的原始创新科技人才!同时给千千万万学子开辟吸引他们和国外人才到中国从事世界科技领先领域研究的许多新天地!
注释:
1.赵晓,靠进口能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吗,《东方早报》,8B,2004.05.19
2.http://www.sina.com.com 2004年03月22日10: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3.徐文营,北京水资源紧缺在哪?应建统一水务管理体制,经济日报,2004年04月12日
4.李忠峰,透支子孙后代水资源--北京供水到了最严峻时刻,市场报,2003-11-27
5.http://www.sina.com.com 2003年10月08日13:19 新华网
6.http://www.sina.com.com 2003年11月14日18:43 新华网
7.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2003.10.22,中国气象科技信息网
8.张国民,傅征祥et al.,地震预报引论,科学出版社,2001
9.马宗晋et al. 地球到底怎么了,《科学中国人》,Vol.4,18-20,2001年
10.央视国际网站新闻,2003.09.04日
11.王大锐,关于石油成因的另一种说法,《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10日第7版
12.杜乐天,烃碱流体地球化学原理-重论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科学出版社,1996
13.同上
14. Karl Raimund Popper, Quantum Theory and the Schism in Physics: From the Postscript to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92
15. Ruggero Maria Santilli , Suggested applications of the Magnegas Technology in China for the large scale improvement of the air and the recycling of liquid wastes, while setting up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larg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istory, 2004.01.31
16. Lauded chemist searches for formula to lift Japanese science,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8.11.0
作者简介:陈一文 英籍华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顾问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