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已经生产,它们就是那些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它们单独使用MagneGas燃气可以很好运行,亦可以使用MagneGas燃气与天然气的混合燃气。
MagneGas燃气用于室内厨房烹调
MagneGas燃气在室内做饭时,其排气中不但不含有致癌物质和导致氧消耗,反而对室内补充排气中含有的再生氧。
用MagneGas燃气替代的金属切割用乙炔
在生产MagneGas燃气的同时处理掉城市废水
任何城市可以用布置在全盘考虑选择地点的足够数量的“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覆盖整个城市,使其能够在所需要的时间以所需要的产量予以生产。在生产的同时不断处理掉城市废水,因为MagneGas燃气具有多重环境方面的优点∶使空气干净,补充再生的氧气,同时处理掉城市废水。
此外,建议中国规划大量生产推广使用5 Kwh左右规格的家庭用小型“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在需要时晚上和早上开动起来,生产足够量的MagneGas燃气使其压力达到300巴。这时可以将“再循环器”与汽车的燃气罐相连进行充气,用于汽车使用数天。
可以设想,除石油化工必须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外,作为燃料用的石油、天然气中的相当大部分,至少绝大部分汽车所需用的那部分,可以用城市污水处理转化的MagneGas燃气来代替,使中国可能从世界第二石油进口国再次自给有余。此外,在获得专利生产许可基础上,中国还可能成为MagneGas生产设备的重要生产出口国,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以使用这种清洁的能源。我们马路上跑的汽车,不但不再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反而一边跑一边向大气补充氧气!MagneGas设备的生产、操作与维护,还能给中国解决几十万以至百万以上操作维护技术工人的就业!
MagneGas技术的许多其它应用领域,等待中国去开发和应用。我对桑蒂利表示了这样的看法,现在向中国推荐这种技术是“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国家推荐正确的技术”!应当指出∶日本企业开始对该项技术引起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和能源开发企业却未引起充分注意?
有的科学家看了上述介绍资料后,条件反射地联想到是否又是一种“永动机”和“伪科学”!?桑蒂利教授以科学实践答复∶工业化生产规模的MagneGas装置已经在欧洲运转!
还有的人问∶这样的技术如果真的象桑蒂利教授介绍的这样好,能源缺乏的美国为什么没有大力推广?他们应当深思一下∶这项革命性的创新能源技术对西方石油资本意味着什么?我建议中国政府和能源开发企业与桑蒂利教授合作,聘请他作为顾问,合作开展对中国大规模宏观应用MagneGas技术取代相当部分石油、天然气燃料的经济技术可行性研究。
3.1.3.水力发电新思路
我认识的一位专长于水泵的中国技师,经过35年反复试验与研究,组合成一种全新思路的循环水力发电装置。这种装置不仅能够使中型到大型水力发电项目的发电效率比传统水轮机组水力发电装置要高很多,而且能够利用低水头的小水沟、小水库、小污水场水力发电。
向发电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推荐介绍时,没有人能够相信水力发电领域外的中国技师能够搞出超越美国、德国、俄罗斯上百年过程中已经非常成熟的传统水轮机组水力发电装置。向科学家介绍时,他们的反应必定是“又一个永动机”,不愿做任何深入一步的研究。
该项技术提供了多种现实可能∶(1)利用低水头的小水沟、小水库、小污水场的小型水发电装置广泛推广,遍地开花,就地解决大量就业问题;(2)在中试和工业化试生产试验基础上,新建中型、大型水力发电站逐步采用这种新型水力发电装置;(3)原有水力发电工程逐步改造,分期分批更换采用这种新型的水力发电装置,使中国现有水力发电站的发电能力显著提高;(4)该项目适合于将若干家东北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改造成为这种高效新型水力发电设备向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生产出口基地。
3.2. 地震预测〔略〕
3.3. 月季天气预测和跨年度超长期天气预测〔略〕
3.4. 预测科学和综合性天灾预测〔略〕
3.5. 地球科学〔略〕
3.6. 数学〔略〕
4.日本科学界有识之士正在总结这样的深刻教训∶“非常富裕的日本,为什么实行了一个世纪普遍教育后和有世界上第二强大经济的情况下,却更表现的象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国家?”
2001年8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重要文章∶《获奖的科学家寻求提升日本科学水平的途径》。文章深刻指出∶(16)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字,日本目前〔2001年〕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大约为美国的一半∶日本为1180亿美元,美国为2290亿美元。但是,日本的科学研究投入达到德国的两倍。作为日本这种努力的结果,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年期间,世界科学与技术刊物中发表的文章中仅有9%为日本人作为作者的文章。
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政府对研究经费和教授的过份控制;受儒家浓重影响的教职人员提升中优先考虑年龄和资格;普遍倾向于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并为此以牺牲大胆的试验为代价。
醒悟过来的科学家认为,日本的研究界从来未能充分发挥相互审查和批评的文化,这种相互审查和批评的火花在西方激发出热烈的学术争论-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