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石油能源
   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      ★★★ 【字体: 】  
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2:05:56   点击数:[]    

,其余日本人皆可访华。小泉并没有从“参拜”中得到任何好处,其弊端则是大大恶化了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

    近年来,中方基本上采取了“政经分离”方针,致力于把“政冷”对“经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然而,根据政经互动的基本原理,“政冷经热”这一局面是不会持久的。从长远看,不是“政冷”导致“经冷”,就将是“经热”促成“政热”。

    在我国,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和 80 年代前期,都曾出现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抵制日货”为口号的反日游行。 90 年代,日本的“经援政治化”令国人再次领略了经济合作附带政治条件的苦涩。 2003 年夏季国内出现的“京沪高铁”舆论,则使中日间的政经互动呈现出因特网时代特有的更为复杂和敏感的局面。虽然对中国政府而言“政经分离”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在“京沪高铁”这种大型项目的对外引资上不能不把民众的对日感情因素考虑进来。 因此,如果中日“政冷”局面长久持续,则势必对在华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就日本而言,要想在中国的大型建设项目中得到更多的参与机会,就应更加努力在其国内和中日之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在两国间敏感的政治问题上不时做出刺激中国舆论的举动。

    近年来,面对日本对华方针的日趋强硬,中国政府一再保持克制,对日方背离两国共识、损害中国利益的举动,做出了适时、适度的回应。同时,中国一再向日方发出积极而明确的政治信号。其一,中国高度重视对日关系;其二,双方要从 战略高度看待两国关系;其三,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对对方关切的事项给予重视;其四,建议共同推动东亚经济合作。 中方一再声明,日方应以实际行为中日实现高层往来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反观日本,其领导层只是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威胁”,却没有以实际行动纠正有损于中日关系的政治行为。究其原因,这与目前日本政界对华防范心理上升和对华战略尚处于“漂流”与“贫困”状态密切相关。

    一位日本经济界人士指出:“如今日中关系发展不顺畅的很大原因就在于小泉本人”,“目前对华经贸往来的最大风险因素就是小泉”。《朝日新闻》资深记者船桥洋一就此指出,直接参与对华经贸关系的日本经济界人士都亲身感受着“政冷”导致的中国民众反日情绪的高涨。另据一家法国银行对 200 个主要日本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 80% 认为“政治紧张正在给对华经贸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日本企业却并没有因此而积极游说本国的政治家们。船桥认为,如今日本企业缺少活力,疲于恢复景气,没有金钱、人力和时间来对政治家进行“院外活动”。再看政府各部门,经产省大臣宝座接连由对华“毅然派”把持,外务省则沦为无所适从的“茫然派”,而迄今为止主导对华外交的自民党桥本派则成为沉默不语的“悄然派”。船桥指出,小泉的“对华游戏”的前提是,在经济上中国需要日本更甚于日本需要中国。然而,这个前提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如果有朝一日中美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化,中国的对日姿态很有可能变得强硬起来。 一些日本学者也对小泉执意“参拜”的短视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四、对“政冷经热”的深层思考

    1 、“政冷经热”不可避免

    目前中日关系的 “政冷经热”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因而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完全避免。

    “经热”,是中日共同利益使然。它是以互惠互利为基础,由政府推动和民间主导的结果。 1972 年时,中日贸易额还不到 11 亿美元,而 2003 年则已达到超过 1300 亿美元。日本大型企业对华投资向来谨慎,但最近几年,丰田、日产、松下、日立等主要企业纷至沓来,不仅要在中国建厂,还要逐步把研发中心移至中国。日本经济界越来越清楚, 21 世纪的最大商机就在中国。中国的企业也已开始登陆日本列岛,虽规模尚小,但有望在今后日益扩大。当年,中国放弃了对日战争赔偿,日本则以处于上升期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对中国提供了资金合作。而今,日本正在就减、停还是维持对华资金合作进行着探讨。

    “政冷”,是中日利益冲突使然。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在历史、台湾、安全、领土、经援等关键问题上不时偏离其前任铺下的轨道,不断触犯两国共识和中国利益。以此为背景,在日益开放的舆论环境下,中国民众中出现了从另一个角度对“ 72 年体制”提出质疑的现象。不少人认为,中国“以德报怨”的姿态并未换来日本政府的战略响应和日本民众的相应理解,这种情绪有时发展成强烈的排日舆论。在台湾问题上,人们认为日本在有意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正明里暗里鼓舞着“台独”势力。

    由此可见,“政冷” 将是一定时期内不以中国的单方面意志为转移的中日关系现实。走出这一局面,需要中日双方做出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日本领导层不再做出背离两国共识、损害中国利益的举动,为缓解两国舆论拿出实际行动。

    近来,有的学者一味强调不能以历史问题损害经济利益,把日本企业来华投资说成是“友好行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本来,历史问题的基本套路是,日本右倾保守势力不断挑起为侵华历史翻案、伤害中国民众感情的事端。中方经过一再克制才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应把危机管理纳入“十一五”规划

  • 下一篇文章:再生水的使用政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分析与措...
  • ››燃油税政策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 ››油气田经济产量研究综述
  • ››关于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几...
  • ››石油销售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发展的技术挑战与...
  • ››国有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
  •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
  • ››烧石油焦GRECO燃烧器及其应用
  • ››石油天然气企业GIS系统应用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