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坚持二者相结合的原则。
3.1.3外激励与内激励相辅相成的原则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二者都不可缺少,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毛泽东曾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7]。
所以,在构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时,可以把考虑外部环境和内在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考虑。
3.2创新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激励机制,保障铁路运输安全3.2.1内激励机制有的管理者在对安全管理激励机制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设计,而没有注意到员工对工作的认同、兴趣、追求等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方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更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如果在构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时,增加责任激励、声誉激励、工作满意度激励等方面的制度,让铁路职工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大责任,就能增强安全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
3.2.2外激励机制
(1)考核激励机制对企业职工进行考核激励,就是要建立对职工的安全管理考核制度。考核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它能为职工的奖励、职务升降、工资福利、培训、辞退等提供依据,为安全管理制度提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管理者可以建立把考核结果与职工的奖惩、职务的升降、工资挂钩的制度,促使铁路职工积极工作,以达到激励的功能。
另外,还应严格根据考核制度要求员工按规定进行生产,不偷工减料,同时建立《安全生产考核登记表》,对考核对象、考核方式、考核日期和考核组组成人员及考核组的意见等情况进行填表登记。
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明确专人负责,严格落实“谁考核谁负责”的责任机制。对于考核中违反规定,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的行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培训激励机制
培训激励是指通过为职工提供培训和其他的学习机会,促进职工技能的提高来进行激励的一种方式,它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
建立培训激励机制时,首先应该深入实际,了解职工的需求,使培训内容与各站段的实际状况、安全规程直接挂钩,把培训工作做到站段需求与职工技能、安全意识提高有效地结合起来。
其次,还可以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法、管理游戏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也可以把理论学习、实作教学、岗位练兵、技术演练等方法制度化,全方位提高职工的素质,尤其是提高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还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进行培训,既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也可以让职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培训质量。
第三,在培训结束后,应对职工培训前后的工作态度、熟练程度、工作成果等进行比较来加以评价,并把培训的效果和激励机制相联系。
(3)奖惩激励机制
对于安全生产的考核,应该与年度奖励相结合。
管理者可以设定年度考核优秀的比例,除了工作性津贴按规定标准足额发放外,还可以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奖励。连续几年在考核中评为先进的,可以考虑给予更多的奖励。
在考核中被确定为不合格的,可以根据其错误程度给予领导谈话、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责令辞职或免职等处罚。
对员工的考核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是为了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只有建立了和经济奖惩、评优、培训等直接挂钩的奖惩制度,才能促进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是铁路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关系着职工队伍的稳定,关系着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薪酬制度可以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因为没有真正的按劳分配,就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所以,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能调动职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使职工能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中,为铁路安全运输履行好职责。
(5)晋升激励机制
晋升关系着职工的地位、荣誉、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利益,影响职工队伍的建设和进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职工的升职、聘干、调动等,都应该与安全考核挂钩,激发职工自觉进行安全生产的热情,形成正向激励。
(6)监督激励机制
人的行为是需要监督的,监督的激励效体现在鞭策行为者改变消极的行为而实行积极的行为。从铁路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来看,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都存在缺位的现象,而且对职工的监督更多地依靠机构内部的自我监督,完全不符合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
铁路运输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健全舆论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来监督铁路职工自觉地保障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李德耀.浅谈铁路站段运输安全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26.
[2]匡敏,胡思继,何伟.铁路安全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7):52.
[3]刘志军.深入思考研究铁路运输安全的重大问题[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4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6]刘正周.管理激励与激励机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5):76.
[7]孙转科.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走出困境[J].理论探索,1997(2):46.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