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交通运输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      ★★★ 【字体: 】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9 20:38:20   点击数:[]    

规划》中,也对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避免恶性竞争的延续。同样,在京津冀地区,产业同构与发展目标重叠的问题也很突出,根据有关研究[6],目前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以上。即使是同处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也面临产业同构困扰。根据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数据[7],2007年“深莞惠”的同构系数平均值达到了0.88,“珠中江”城市之间同构系数的平均值为0.72。2010年8月广东省发布珠三角产业新规划,也是剑指产业同构。

2  走科学务实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城镇化中所出现的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特定阶段、以及相对滞后的社会建设造成的。面向未来,我国应创新发展思路,走一条科学务实的城镇化道路。所谓科学,是城市化发展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骨架,以小城镇为基础,协调、互补、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格局。所谓务实,是城市化发展要遵循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2.1坚持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方针,缓解地域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小城市与小城镇生活成本低,与农村和农业联系紧密,更易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过上体面的生活,找到“家”的感觉,维系宗亲关系,从而长期定居。我国应坚持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战略方针,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努力培育因地制宜的产业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以县级市、县城和条件优越的建制镇转移,逐步缓解地域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

2.2创新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制度,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

农村居民点用地远大于城市建设用地,是我国建设用地的主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却保持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混乱、粗放利用和“空心村”化,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可持续利用的最大难点。我国应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措施,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努力释放沉积于农村的建设用地潜力。

2.3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科学化,全力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发展规划要符合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防止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城市建设要突出特色,保护地域文化和自然遗产,本着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原则,构建绿色城市。城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在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础上,着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2.4建立跨区域城市协调机制,破解恶性竞争与产业同构困局

要突破地域限制,建立跨区域的城市发展协调机构,加快城市之间的产业优化布局,减少竞争,促进合作,实现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如可考虑建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管理委员会。对于同处广东省境内的珠三角城市群,由广东省副省级领导干部兼任管委会主任,对于跨省市的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则由中央政府领导干部兼任管委会主任。

2.5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新老“二元”社会问题

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面临的不平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使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尽快完全融入城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作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3  结束语

作为一个占全球人口总量近1/5的大国,中国的城镇化道路选择既关系到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城镇化不仅带来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镇住宅的投资需求,而且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和生活方式变革还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可以肯定的是,未来10-20年,城镇化仍将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全球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美国的高科技。

在肯定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带动效应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城镇化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正在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从资源环境角度看,大规模的城镇化需要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支撑,这势必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从当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趋势看,我国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本应获得的碳排放空间正在被大大压缩,我国可能需要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走完城镇化所必须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另外,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时期是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的时期,快速的城镇化无疑将进一步加大妥善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的难度。为此,我们要根据新的问题和形势对城镇化道路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深入地研究

(编辑:李琪)

参考文献:

[1]高云才,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N].人民日报,2011-02-14.[Gao Yuncai.183 of the total more than 200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re planning international city[N].People's Daily,2011-02-14.]

[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China Development Research Foundation.China Development Report 2010:China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Human Development[J].Beij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0.]

[3]蔡继明.切勿重蹈小城镇遍地开花的覆辙[J].经济纵横,2010,(7):50-53.[Cai Jiming.Don't Run the Old Way of Small Towns Everywhere[J].Economic Review,2010,(7):50-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P.R.China[M].Beij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1.]

[5]黄海,张舵,北京人口规模快速膨胀 城市运转压力空前[N].经济参考报,2011-02-21.[Huang Hai,Zhang Tuo.Beijing Faces Unprccedented Pressure Due to Population Scale Increasing Rapidly[N].Economic Information Daily,2011-02-21.]

[6]海杰,宋霜,“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上报国务院[EB/OL].(2010-08-6)[2011-12-06]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6/yMMDAwMDE5MDcyMw.html.[Hai Jie,Song Shuang.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Plan Submitted to the State Council[EB/OL].(2010-8-6)[2011-12-06]http://www.21cbh.com/HTML/2010-8-6/yMMDAwMDE5-MDcyMw.html.]

[7]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2009年广东省情调查研究报告[R].2009.[Guangdong Provincial Situation Survey Research Center.Report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Situation in 2009[R],2009.]

[8]张佰林,杨庆媛,严燕,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基于重庆市十区县540户农户调查[J].资源科学,2011,(11):2047-2054.[Zhang Bailin,Yang Qingyuan,YanYan,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Different Households' Farming Abandonment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Based on a Survey from 540 Households in 10 Counties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J].Resources Science,2011,(11):2047-2054.]

[9]张云峰,陈洪全,江苏沿海城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变电所变压器经济运行解析

  • 下一篇文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疏运体系,沈晓苏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应用GPS和行驶记录...
  • ››北京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对策及展...
  • ››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结构的标...
  •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对我国发...
  •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和发展趋势...
  • ››高铁时代道路客运企业应对之策
  • ››大西高铁对运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
  • ››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战略措施浅析...
  • ››春运期间铁路客运站问题分析及对策...
  • ››对铁路春运供需矛盾问题的研究
  •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