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逐年下降。城镇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405元增加到1996年的5736元,年均增长16%;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38元增长到1996年的1718元,年均增长15%。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2.3%下降到1996年的48.6%,农村从57.8%下降到56.3%。商品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消费支出分流日益明显,商品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高档化发展。居民消费比重逐步提高,政府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从最终消费看,居民消费绝对额从1980年的2317. l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2588.7亿元,相对额从1980年的77.9%增加到1996年的81.1%,而政府消费绝对额从1980年的659亿元增到1996年的7583亿元,相对额从1980年的 22.1%下降到1996年的18.9%。当前消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商品的结构性矛盾,使商品积压严重,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流通领域期待变革性的突破。
2.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状况
流通市场主导力量尚未形成,流通企业在数量上增长过快,但基本未形成规模,经营也多处于粗放状态,组织化、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都很低。企业在小规模。多渠道、高消耗、低质量的情况下激烈争夺商品流通资源。现代物流网络尚未形成,流通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社会运力和交通能力未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流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最终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
3.中国加入WTO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加人WTO首先是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和非关税逐步取消。近年来,中国已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水平,关税总水平已从1992年的43%降到1997年的17%,其中 工业品关税算术平均水平将在2005年降至10.8%,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以前降至17%。按中国政府的过渡性安排,在目前实施非关税措施管理的300多项产品中,加入WTO后即取消25%以上,大部分的非关税措施将在加人WTO后到2 0 0 4年之间取消。另外,还要进一步取消出口补贴,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由于上述原因,外国商品的价格优势将大大增强,并大量涌人中国,扩大市场份额,压迫国内同类商品价格和市场份额。
中国加人WTO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服务贸易的市场准人,包括批发、零售、贸易、连锁经营、售后服务等,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试点将从现在的上海和深圳扩大到若干城市和经济特区。商业零售合资企业也会从目前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另外还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中央政策的保护,经济特区也会失去各种优惠政策,同管理先进,科技领先,资本雄厚的外国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特别是物流企业,更会遇到极大的挑战,促使我国物流配送的形成和发展,减少流通环节,缩短资金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深挖“第三利润源”。
三、深圳市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深圳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
深圳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中提出,在未来十五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信息、商贸、物流中心及旅游胜地。近期,更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确定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经济增长点。
建设高标准的配送中心是深圳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配送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深圳商品流通业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并避免小型。分散配送中心的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对于促进深切怖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2.深圳市零售业市场概况
1997年,深圳零售行业稳步发展,零售总额达326.5亿元,增9.92%。受宏观经济影响,全市零售行业经营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商品流通费用上升,销售成本增加,购买力趋弱,物价持续回落,有相当程度的通货紧缩,流动资金紧张,供货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分配矛盾加剧。具体分析如下:
国有经济仍占零售市场的主体,其零售额为82.3亿元,市场份额为 25.2%。
私营零售企业和外资零售企业发展迅速。私营商业购销两旺,购进额12.06亿元,销售额15.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7.2%和99.7%;外商投资企业自从1996年“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和“家乐福”进军深切0零售业以来,其零售额明显增长。1997年为15.6亿元,增长 71.3%。由于在经营管理,销售方式,服务质量等优势,1997年就进人全市十大商场。而且今后将会给深圳零售企业带来更大的竟争压力。
规模经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竟争的加剧,加快了零售企业转变经营观念的步伐,增强了零售规模经营的思想。1997年,全市十大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达49.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市场份额也从12.9%升至15.1%。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其变动、消亡率也较高。商品库存下降,结构日趋合理。零售企业以销定购,库存量大幅度减少,库存额下降15.9%。
3.深圳市大、中型零售商分析
深圳市大、中型零售企业由于“小而全”体制与连锁发展的需要,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自建内部配送中心。据不完全统计,零售企业的独立仓储配送量约占其商品销售总量的30%,其内部的配送中心业务量不饱和、仓储设施浪费严重。配送信息化程度低,致使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