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他认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并从认识的能动作用,阐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和谐关系: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还强调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些论述,不仅强调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也说明个体的修养与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因素和前提,强调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统一。 2. 因材施教的原则 毛泽东历来主张做思想政治工作要看对象。他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的,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说,德育工作既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和谐的科学,和谐的手段,同时也要看对象,把握和谐与斗争的基本“度”,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历史经验概括与总结。 3. 疏导说服的原则 毛泽东早年认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发展成为疏导说服教育原则的和谐“三部曲”,即民主的方法;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毛泽东把其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大德育和谐境界公式体系,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也就是通过学习、批评、实践转化途径,给人以重新改过的机会,重新做人的机会,把德育看成是一种转化人的和谐手段,达到化恶为善、化敌为友、化邪为正的改造人并“实现自我”的人际和谐手段,可以说,追求和谐境界,这是德育原则的根本出发点。 (二)和谐内涵:德育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德育思想,从精神上看,包括政治和谐、思想和谐、道德和谐、文化和谐等方面内涵,具体有三个层次:即共产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社会公德(五爱教育),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包括个体道德良心和道德修养),最根本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的和谐境界。从物质上看,主要是民生问题上的“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毛泽东十分重视德育内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要求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从学习、教育、实践等不同特点要求,将德育内容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在斗争中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境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青年主体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突出德育主体的深刻性。 2. 根据形势中心特点,加强爱国、理想两大主题教育,注重德育内涵的时代性。 3. 根据实践环境特点,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强调德育内容的群众性。 4. 根据社会制度特点,加强自觉纪律的教育,突出德育内容的民主性。 (三)和谐协调:德育方法和德育管理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的德育方法论是以辩证法为基石,以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和道德心理要素(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信念等)、和谐理念为出发点,在德育实践和情理法结合中,通过“选择——理解——内化”的德育接受心理机制和“团结——批评——团结”的知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形成了一套“民主+主体+实践”的实现自我和谐的德育(思想政治德育)方法体系。 1. 辩证和谐转化法 所谓转化,就是内外因在运动过程中寻找新的动态平衡的和谐点。毛泽东深谙此中玄妙,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教育者作用与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关系,除充分发挥外部教育力量外,更应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明确客观因素具备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内部思想矛盾的互化过程或动态和谐平衡,毛泽东指出: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这要求我们细心研究和把握学生思想矛盾的主要特点,由知到行的转化、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通过主观努力和思想认识的转化与深化,达到解决思想矛盾,即动态和谐平衡的目的。 2. 知、行和谐规律法 毛泽东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贯重视从知、行统一规律基础上的说服教育来解决人民内部和人的自身的思想问题。毛泽东说: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指出: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毛泽东反对用不和谐的手段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尊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平等的辩论、讨论和帮助,各抒己见,情理相融,因势利导,求得和谐统一,这是毛泽东德育方法论的根本特色,也是知、行统一的德育规律与和谐规律的具体体现。 3. 民主、自我和谐法 毛泽东从和谐教育的高度,一方面注重他人的批评帮助,一方面强调自我批评教育,从和谐的高度民主出发,对批评的意义作用、目的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认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并告诫说: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毛泽东一贯主张:一方面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方法,让人有重新做人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允许人改过自新,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毛泽东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 4. 真善美典型教育法 毛泽东一方面注意事物的两面性,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求证正确的真善美的东西;一方面重视典型教育方法。毛泽东说: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并指出: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不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发展规律,同时也揭示了分析批判反面的东西,同样可以达到教育与和谐的目的。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树立了不同时代的先进典型,如先后树立了刘胡兰、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等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典范。这些典范,也就是和谐社会的脊柱标志。 (四)和谐取向:德育社会价值及诸因素关系 毛泽东德育境界是以人的和谐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人是主体的人、社会的人、和谐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因此,教育人、培养人是毛泽东德育价值观和社会观的集中表现。毛泽东从理想与道德、德智体之间等关系,根据实践的特点和形式要求,阐述了“改造中国与世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德育境界。毛泽东早年就注重实践,并历经长期的革命实践,总结指出:为人民服务、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是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境界的集中反映。实际上,道德是人格的核心,是由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构成的社会和谐理想。毛泽东认为道德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