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调动不起来。”邓小平很清楚中国的国情,他说:“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实践证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出现了新局面。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公平的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追求教育公平的国际趋势是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是在对世界教育公平状况和时代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在6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巾,教育公平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办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应成为教育机会开放与教育公平与否的依据。柬埔寨、尼泊尔、越南这些人均GDP只够中国1/3的国家,他们在教育上完全免费了。在欧美一些国家,教育公平被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而教育不公平更被看作是“国家危机”。如英国双轨制教育的存在曾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布莱尔首相不遗余力地把“教育民众化”作为政府的一项教育改革的举措,并宣称英国的教育应该“也为弱者说话”。在德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处于平等的地位,政府规定,任何对教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理想获得与他人平等的起步和发展机会,不得因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得到不公平对待。俄罗斯政府在《俄罗斯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通过创造人人可以接受教育的社会经济条件,满足全国公民受教育的需求,使人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协调发展。美国则实施教育补偿计划来促进教育公平和平等。而日本主要通过发展性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将增进教育公平的目标蕴涵于整体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扩大总量、从而改善每一个个体教育机会的思路。由此可见,追求教育公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整个国际形势的要求,邓小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一贯主张对外开放,包括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他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国的教育必须与世界各国的教育进行交流,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正如他说的那样:“但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为此,邓小平分析了国际国内的教育形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公平思想。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