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      ★★★ 【字体: 】  
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9:23   点击数:[]    

y after the Shoah, by James f. Moore, 140页,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3, 引自保利菲博士。他的原话是:"The question became for Christians, can we even in everyday situation now that we see how forgiveness can crumble in the face of enormous atrocity.…At least, the shadow of Auschwitz looms over this central Christian theological category."(11) 不另注出处的引文为保利菲博士上述语文章的观点。(12) 根据上述文章的介绍,第一部以纳粹暴行为背景,有系统批判"恶化"的著作,是太女哲学空阿兰德(Hannah Arendt)的《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关于罪恶之普泛的报告》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84.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3) 在西方传统中,"罪"通常被理解为妒、恨、骄、淫、贪、惰、怒等等道德缺陷。但是Hannah Arendt 在其书156-157页指出:现代的极权国家已经改变了"罪"的特微。(14) 此话的原文为:"…only the German race has made the moral law its leading principle of action." 原引自Hugh Redwald Trevor-Roper编《希特勒1941-11944年的秘密谈话》第6页 Hitlers Secret Conversations 1941-1944,N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of World Lierature, 1961).(15) 1996年8月曾有"红八月"之称,在北京率先发生了一系列"红色恐怖"事件,譬如"抄家"、"批门"、"破四"(即所谓打破思想、旧风尚、旧道德、旧文化)等,"文革"的暴行自此而始。有的原领导人在两年之内就被"批门"200多次。许多"红 兵"刚刚"抄"完别人家,自己的父母也被"抄家"。另外揭发、批门、仇恨自己父母的青年学生也大有人在,特别是出身于"黑五类"(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家庭者。故而"暴行"并非"破四旧"的结果。(16) 譬如最初的"中共中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简称"中央文革"),曾有原光明日报总编辑穆欣为成员,几个月以后穆欣被"打倒",给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什么政治问题,却是被"大字报"猛攻的"道德污点。无论证据是否确鉴,此种攻击一向最具杀伤力,"文革"语言中的"揭老底",此之谓也。    (17) 所以"文革"开始不久,毛泽东就在给江青的信中抱怨有人"欲要打鬼,借助锺馗";后来以在与美国率者爱德伽·斯诺的谈话中,对"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之称以及到处竖立自已的塑像表示不满。(18) 譬如担任第一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曾经提出不能重用"文革"中的几种坏人。但时间愈久,这一标准恐怕就愈难把握理(19) Jahan Verstraeten《作为伦理意义之元伦理结构的圣经"世界"》" The Bible of the World as Meta-Ethical Framework of Meaning for Ethics",见《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经:阐释学、价值与社会》,144页Holy criptures in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Lslam: Hermeneutics,Values and Society, edited by Hendrick M.Vroom &Jerald D. Gort).(20) 所以常有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不平衡也是一种平衡""A symmetry is a symmetry."(21) 出处同注18,140页。(22) 请参阅Louis Roberts,巴尔塔隆的神学美学》一书The Theological Aesthetics of Hans Ursvon Balthasar,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87. 作者在该书第10页写到:"伦理学与美学的合一,是巴尔塔隆的代表性观点。事实上,奠定巴尔隆美学基础的信仰的伦理学,已经成为宗教哲学论争的中心话题。如果可以说这是"信仰的美学",那么应当将巴尔塔隆视为这一论争的核心。 (23) 请参阅Louis Roberts《巴尔塔萨的神学美》一书Theological Aesthetics of Hans Ursvon Balthasar,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87。作者在该书第10页写到:"伦理学与美学的合一,是巴尔塔萨的代表性观点。事实上,奠定巴尔萨美学基础的信仰伦理学,已经成为宗教哲学论争的中心话题。如果可以说这是"信仰的美学",那么应当将巴塔 视为这一论争的核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一个青年关于抗震救灾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良心与赤子之心及其张力与互补 ──兼论道德文化和道德心理结构之原理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