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网恋”及其伦理问题辨析      ★★★ 【字体: 】  
“网恋”及其伦理问题辨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7:46   点击数:[]    

混乱。例如,如果我们以“网恋I”(网络恋爱)的眼光看待“网恋II”(纯粹的网恋),就会出现许多难以理解,或造成人为的伦理危机。当“网恋II”中的两人后来被证实是父女或母子时,有人便制造了所谓的“网恋乱伦”危机的惊骇之说。显然,这是没有正确区分“网恋”的两种形式所致。    值得指出的是,“网恋I”和“网恋II”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尤其“网恋II”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网恋I”,即“纯粹的网恋”可以转化为“通过网络恋爱”,从纯粹的新型的网上人际关系变为网下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网络语音和视频的出现为“网恋II”向“网恋I”的转变提供了较好的技术通道。但是,这种转换是有条件的。如上述的父女网恋就不能转换,其结果不过成为笑谈而已,而不能随意用乱伦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因为这是“网恋II”,而不是“网恋I”。如果能够发生转换,那么我们就应当以现实社会的规范来规约之。但是,并非所有的网恋者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出现我们称之为“问题III”的伦理问题。这类问题就是因混淆“网恋I”和“网恋II”的伦理规则而导致的问题。    目前,因“网恋”引发的问题大多属于“问题III”。也就是说,网恋引发的许多问题,如网恋欺骗和网恋暴力,其重要原因就是混淆“网恋I”和“网恋II”伦理规则,以“网恋II”的行为方式来对待“网恋I”(如“爱情游戏论”),或者以“网恋I”的行为方式来对待“网恋II”(如“网恋乱伦论”)。有些网友不能正确看待“网恋II”,常常误以为这是真实的恋爱或“网恋I”,从而总是想网下约见网恋对象。同时,由于以“网恋I”来对待“网恋II”,以对“网恋I”的期望来期待“网恋II”,结果常常是失望多于希望,甚至毁掉一段美丽的“网恋II”之情。有时,当网下见面时,发现对方和自己同性,轻则懊悔不已,重则大呼上当受骗,大打出手。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正是利用人们网上网下行为方式的错乱,进行欺骗等不法行为。善良的人们将网上数字化的网恋误解为真实的恋爱,做出种种盲目的行为,结果导致令人痛心疾首的网恋悲剧。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混淆“网恋II”和“网恋I”而出现的。“网恋II”不同于“网恋I”,因此,应当以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伦理态度来对待二者。    “问题III”表面上看来是混淆了“网恋I”和“网恋II”伦理规则,实质上则是混淆了现实社会伦理和虚拟社会伦理的关系。因此,要处理好“问题III”,就不能被网上网下感觉的错乱所蒙蔽,不能混淆虚拟社会伦理和现实社会伦理。只有正确认识虚拟社会伦理和现实社会伦理的差异、转换、调适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网恋III”中的伦理问题。    综上所述,对“网恋”这两种类型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把握网恋的实质,分辨网恋所引发的不同类型的伦理问题。这种分辨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网恋所引发的真实问题,避免危言耸听的或似是而非的虚假问题,不至于掩盖真正的网恋伦理问题;有助于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网恋问题,采取不同类型的方式对待网恋。而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网恋,处理好数字化交往与现实交往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转换和调适,而且要遵守必要的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1]] 参见:刘强. 试论网恋及其对公民道德的负面影响[J]. 中州大学学报,2004(1).[[2]] 参见:王晓光. 网恋VS现实——有关网恋的N种争论[J],<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410/157901.html>[[3]] 李伦. 鼠标下的德性[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4]] Frank Koelsch. The Informedia Evolution: How it is Changing Our World and Your Life. Toronto: McGraw-Hill Ryerson 1995, P17.[[5]] 问道于盲. 有多少网恋可以胡来. <http://www.xici.net/main.asp?doc=38966959>[[6]]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What is Internet Addiction?  <http://www.netaddiction.com/whatis>[[7]] 李伦. 鼠标下的德性[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 下一篇文章:本是同根生,相“仇”何太急?!——浅析“仇富”心理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网恋”及其伦理问题辨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网恋”及其伦理问题辨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