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字体: 】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56   点击数:[]    

___

    ①参见(宋)沈括:《长兴集》卷21《万春圩图记》。

    ②嘉靖《江阴县志》卷3《山川》;孙应时:《琴川志》卷6《版籍》;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40《田赋志》。

    ③(宋)卫泾:《后乐集》卷13《论围田札子》。

    ④《宋史》卷173《食货上一·农田》。

    ⑤(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七》。

    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⑦(宋)沈括:《长兴集》卷21《万春圩图记》。

    ⑧(宋)杨万里:《诚斋集》卷32《圩丁词十解序》。

圩丁维修圩堤的热闹场面。正由于形成了这样一个人工管理系统,因而使沿江圩田的维修与护养有了可靠的保证①。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人口迅猛增长,对土地的要求更为迫切,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圩田的发展,圩田开发因此进入了全盛阶段。统计表明,明清两代,江南各地筑圩达3000多个。其中千亩以上的大圩,约有一百多个。其数量之多,为前世所不及。圈堤联圩是这一时期江南圩田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清咸丰年间,同马大堤沿岸因淤积甚速,江道改走南边,后经数次大水冲击,圩埂圮毁,清朝政府遂联并同仁堤、丁家口堤、德化圩、泾江长堤和马华堤等圩堤,形成了同马大堤的雏形。无为大堤围筑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后历经江潮和大水冲洗,坝堤日渐毁坏。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将沿江各圩联成四段,形成一个大圩。

纵观古代江南地区圩田的开发,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阶段性。也就是说圩田开发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滥觞于三国之际,迅速发展于两宋,全盛于明清。二是不平衡性。即各地区间圩田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两宋时期,当涂、芜湖、宣州三地的圩田开发最为发达,其他地区几乎没有开发;至明清时期,虽然整个沿江圩区几乎都开发了出来,但最发达的也仅限于当涂、芜湖、宣州、巢湖、安庆几个地区及太湖周围,其他地区则仍然相对较弱。
二  江南圩田兴盛的原因分析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的兴起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由一定的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1.圩田是江南劳动人民针对本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而采取的有效土地利用形式。

    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水丰沛等特点,夏季暖湿气流活跃,降雨较为集中,年均降水量一般在1240毫米上下。长江及其24条支流使这一地区水网密布,并在沿江及近湖附近形成大片土质肥沃的低洼地。因此,从自然环境上看,这里无疑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沿江地区泥沙淤积,使湖床(或沙洲)日益增高,为围湖筑圩创造了条件。早在战国时期,长江上、中游就有水土流失的现象,至宋代更为严重。如南宋诗人陆游看到湖口以下江水之浊,曾云:“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长)江水浑浊……。南江(指湖口流出之水)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②湖口对岸为彭蠡泽,江水至此产生洄流,所以泥沙淤积严重。稍晚于陆游的蔡沉对巢湖泥沙淤积之因作出了解释:“北则江汉之浊流,其南则鄱阳(湖)之清涨……巢湖大而源浅,每岁四五月闲蜀岭雪消,大江泛滥之时,水淤(指泥沙)人湖,至七八月,大江水落,湖水方泄,随江以东。”③对这种因淤积而筑圩,清代魏源分析为:“浮沙壅泥,败叶陈根……随大雨倾泻而下,由山人溪,由溪达江达汉,由江汉达湖,水去沙不去,遂为洲渚。洲渚日高,湖底日浅,近水居民,又从而圩之田之。”④魏氏的剖析十分精到。由此可见,圩田是江南人民充分利用沿江湖床垫高等自然生成的条件而采取的一种有效土地利用形式,对于促进该地区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转化为农业生产的潜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江南地区圩田开发的根本动力所在。

    2.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圩田的开发。

封建统治者对江南地带圩区的开发,其目的经历了由军事需要向发展经济需要的转变。东吴为解决驻军粮秣补给而令诸将广开屯田,遂有五路总兵丁奉、丹阳都尉严密围湖圩垦之举;东晋南朝时期,大规模的军事屯田仍是本地区农业开发中的主要方式。唐中叶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封建政府财赋的重要来源地,唐代诗人韩愈曾云:“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⑤江南地区由先秦之际的“地广人稀” 变为封建政府的赋税重地,

—————————————————

    ①参见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3—124页。

    ②(宋)陆游:《入蜀记》,载《丛书集成初编》。

    ③(宋)蔡沉:《禹贡》注。

    ④(清)魏源:《湖广水利论》,《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⑤(唐)韩愈:《韩昌黎集》卷19《送陆歙州诗序》。

足见该地区农业经济对封建政府的重要性。唐宪宗也认为:“天宝以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加,军国费用,取资江淮。”①两宋之际,由于圩田在宣州、太平州、宁国府垦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产量又高,因而也就成为政府一笔极为可观的赋税收入。宋高宗曾称:“今公私兼裕,一岁军饷,皆仰圩此。”②这表明,唐宋以后,封建政府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已不仅仅限于军事需要,更主要的是想通过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下一篇文章: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