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字体: 】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56   点击数:[]    

六十里”,占地950余顷。宋代最大的圩田是芜湖万春圩。该圩位于芜湖县荆山之北。太平兴国年间为大水所毁,废弃近八十年,嘉枯六年(1061年)岁饥,转运使张颐、判官谢景温奏准用以工代赈办法实行修复,十日之内募得民丁14000人,四十日而毕其功。修复后的万春圩宽6丈,高1.2丈,长84里,夹堤植桑数万株,治田127000亩;接着又修通沟渠,大渠可以通小船;筑大道22里,可以两车并行,道旁植柳;并建造水门5个,也是四十日而毕功。修复后,官府按圩田产量的百分之十五取租,每年得粟36000斛,另收菰、蒲、桑、枲(音xì,麻类)之利,为钱50余万。治平二年(1065年),长江下游地区水灾严重,江南的宣州、池州等地大小1000多个圩田被洪水

————————————————

    ①《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②《三国志》卷64《濮阳兴传》。

    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9《江南八》。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9《江南一一》。

    ⑤光绪《高淳县志》:“春秋时,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因筑圩附于城,为吴之沃土。”

    ⑥(清)钱中谐《三江水利条议、论吴淞江》引明曹胤儒语:“自范蠡围田东江渐塞。”

    ⑦《陈书》卷5《宣帝纪》。

淹没,唯万春圩屹立无恙,附近各小圩也赖以不毁。这项工程经济效益很高①。除万春圩外,芜湖尚有陶新、政和、独行、永兴、保成、咸宝、保胜、保丰、行春等9个较大的圩田。此外,广德、和州、无为等县及黄池镇,尚有10多个圩田。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江东一路的官圩即有79万余亩。太湖流域及周边平原地区的圩田,更为普遍。如江阴境内的芙蓉湖,“周围一万五千三百顷,又号三山湖,今皆为圩田”;端平二年(1235年),常熟一县有圩田54016亩;景定初年,建康府共有围田714192亩,占全府耕地总面积4341643亩的16.5%②。史载:“二浙地势高下相类,湖高于田,田又高于江海。水少则吸湖水以灌田,水多则泄田水,由江入海,惟潴泄两得其便,故无水旱之忧。”③

    在宋代,江南圩区出现了联圩这一新的围垦形式。从筑圩到联圩,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也是治水的有效举措。联圩即通过筑长堤,将众多小圩联并起来,以收“塞支强干”和防洪保收之效。江南联圩的成功范例当首推大官圩(今当涂县大公圩)。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宣州水泛滥至境,县诸圩尽没”,地方官吏据实上报,朝廷准予联圩,迨至乾道九年(1173年)  “太平州黄池镇福定圩周四十余里,延福等五十四圩周一百五十余里,包围诸圩在内”④。这里所说的便是大官圩的联圩情况。宋代宣州的化成、惠民两圩,“埂岸虽已圈固……圩腹内包裹私圩十五所”⑤。说明化成、惠民两圩也是通过联圩形成的。这方面的例子尚能举出许多。圈堤联圩有效地提高了圩区防御旱涝的能力,堪称筑圩史上的一大创举。

    总的看来,宋时江南圩田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特点有如下数端:

    一是规模宏大,且构造合理。当时的许多圩田往往“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⑥。关于圩田的结构,沈括在《万春圩图记》中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研究材料,说万春圩圩堤“博六丈,崇丈有二尺,八十四里以长。夹堤之脊,列植以桑,为桑若千万。堤中为田千二百七十顷。……方顷而沟之,四沟浍之为一区,……圩中为通途二十二里以长,北与堤会,其袤可以两车,列植以柳,为水门五”⑦。可见这种圩田不仅圩堤高阔,坚实不摧,而且植桑种柳,河渠交错,舟楫扬帆,屋舍有致,并设有排水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田水利图画。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沿江圩田在形制上多为两层,圩堤之外,还有大堤,即使圩堤稍有损坏,一时也不致圩内农田遭殃。由此可见,江南圩田的构造是十分完善的。

    二是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养护方法。在管理方面主要是对圩内农田进行有计划的布局。据沈括《万春圩图记》载,芜湖万春圩,圩内共有1270顷农田,每顷农田为一方,全圩分为1270方,按照天地日月山川草木取1270字,为每一方田定名。同时为便于农田排灌和人员往来,每方四周辟之以水沟,相互贯通。如此严密的规划有力地推动了集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圩堤的护养上,采取了人工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工程方面加固圩堤,是人们治圩的主要举措,其方法是将圩堤的用料由原来的泥土换为石板,从而大大加强了圩堤的抗潮强度。对此,杨万里在《诚斋集·圩丁词十解》中形容说:“岸头石板紫纵横,不是修圩是筑城。”在生物措施上则是在堤岸上植以各种树木,深植于堤中的树根勾络在一起,成为护堤的屏障。其中种植最多的是杨柳,杨万里《诚斋集·圩田》诗:“古今圩岸护堤防,岸岸行行种绿杨”,描写的就是杨柳护岸的情景。

三是建立了人工管理系统。沿江圩田有官私之分。官圩设有圩吏,私圩设有圩长。官圩的维修与养护由官府出面组织人力;私圩则由圩长召集圩丁,于每年雨季来临之前修筑圩岸、浚治沟渠和防护圩田。“年年圩长集圩丁,不要招呼自要行;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唱总齐声”;“儿郎辛苦莫呼天,一岁修圩一岁眠”⑧。这些诗句描写的都是一年一度圩长率领

_______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下一篇文章: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