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
|||||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24 点击数:[] ![]() |
|||||
与太湖同为一体,天水一色,渺无人烟。相传隋唐时平望一带“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名也”[33]。宋代,现在吴江县治所在地还是太湖中的一个沙渚。元末至正六年(1346)“至正石塘”的建成,使情形为之一变,“自塘阻其水势,塘西遂积土为平陆矣”[34]。其实,淤淀在泥沙沉积和风暴作用交替的影响下,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不过它始终在坍涨不定的过程中累积着并向外延伸着,在初期涨露不明显,而且坍多涨少,所以成陆较缓。日久湖水终究日浅,于是淤沙渐现,而成陆的现象加速,这种情况在明代以后才日益显著[35]。嘉靖时,吴江已是西距太湖三里许;震泽镇附近北距太湖十里;吴江南和稍东的南湖和东湖(均在岸西),已淤涨成陆;离吴江三十里的太湖中,也涨出周围三十里的平沙滩,盛产蒲苇之属[36]。这些新涨湖滩的垦植,必须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其土壤特征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新涨滩地以沙土为主,现在对日益垦熟的吴江土壤的调查反证了这一点。 水分是桑叶发育中的极重要的因素,桑树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中水分的过多或不足,会直接影响桑叶产量的高低。 首先,桑树需要水,其一生中,叶片含水率约70—80%,枝条58—61%,根54—60%。树体各部分的水分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而来,如果土壤供水不足,便将影响桑树健康地生长发育直至干枯死亡。当土壤对桑树的供水不足时,首先是矿物质的供应受到限制,叶片内进行的光合作用削弱甚至停止,原生质由溶液态变为凝固态,粘性增大,生命活动显著削弱,失去对高温的调节能力,最后导致死亡。从图1—1中可以看出,正常发育的桑叶,其含水量对干物重的比约为230—350%,此间光合成速度的下降对于含水量的下降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当含水率从原来的290%降低到280%时,光合成速度就下降了一半,降至220%时,光合作用就完全停止了,如再降至120—150%,叶片就将因干燥而死。可见在叶片干燥死亡很久以前,水分已成为抑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光合作用早已停止。 桑叶中的水分是由根部从土壤中吸收而来的,但不是土壤中所有的水分都能被根部吸收利用,可供桑树利用的水分,仅限于一定的范围,这一范围内的含水量,即是桑根分布最多的耕作层保持的有效水。在有效水范围以上,即土壤可以暂时容蓄的水量,叫做“田问容水量”(也叫土壤持水量),也可为植株所利用,但它很快就流失,所以又叫“过剩水”,它为桑树生长发育所能利用的时间不长。在有效水范围以下,指土壤中还有一部分水量与土壤粒子密切吸着在一起的叫做“吸着水”,桑根对它不能吸收利用,所以又叫“无效水”。如果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到有效与无效水之交,则叶片出现凋萎,如能及时补给水分,生理机能尚可恢复,这叫“暂时萎蔫”,如土壤进一步失水,就会“永久萎蔫”,这时根部就不能吸收水分,叶片脱落,桑树干枯。 土壤对桑根的供水能力因其土属的不同而各异。一般来说,桑树的适当含水量为田问容水量的60—80%,其中砂土为60—70%,壤土为70—80%,粘土为80%。(见图1—2)因此,就桑根吸水能力而言,与壤土和粘土相比较,砂土的田问容水量要求较低,即桑根更容易从砂土中吸收水分。也就是说,从桑树对水分的需求来看,土质接近于沙土的小粉土,比属于重壤质地的黄泥土和粘重质地的青紫泥能更大范围地适合于栽桑。小粉土较易满足桑根对土壤的吸水要求,这也是吴江桑树集中于太湖沿岸地区的原因之一。
除了土壤的供水能力外,土壤本身的持水量对于满足桑树的吸水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当土壤有效水尚有以上数值的1/2时,桑根还可以从中吸收到所需的水分,低于1/2时,则即使是沙土也无法满足桑根的吸水要求;此外,在有效水范围内,如果经常地保持水量增加,便能大大地提高桑根对土壤中矿物质的吸收而增加光合作用,相反,当有效水处于低限时,光合成量显著下降。吴江全县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这造成了整个西南地区地势较为卑湿,即含水量较高。当时人们甚至把地势卑湿视为栽桑养蚕的惟一原因,“邑中田多窐下,不堪艺麦,凡折色地丁之课及夏秋日用皆惟蚕丝是赖,故视蚕事綦重”[38]。此外,滨临太湖一带水源充足,且河道稠密,有所谓“震泽七十二溇港”所构成的水网系统,十分有利于灌溉。因此,总体上看,西南地区土壤的含水量要高于东部地区,即使在土壤有效水低于下限值的情形下,西南地区也可以方便地通过灌溉来缓解桑根吸水不足的问题。可见,吴江的地势特征和水资源分布决定了西南地区比其它地区更能满足桑树对水分的需求。 但是,水分既能对桑树为利,也能对它为害,通过土壤水分引起树体受害便是桑树的涝害。当土壤积水过多时,土壤缺氧,好气性细菌的活动受阻,桑根的生长和吸收机能受到抑制,影响有机物的分解,使桑树得不到养分的供应,从而也影响到叶片内光合作用的进行,枝条上的叶片自下而上发生缺水萎蔫,接着枯黄脱落。水涝持续为害,桑根死亡,植株枯死。太湖地区的水涝灾害是较为频繁的,对于桑树而言,除了通过一些种植制度对它加以克服外(这在下文将谈到),土壤对涝害程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与壤质较重的黄泥土和青紫泥相比较,西部小粉土,由于其粉砂粒含量高,在土壤积水过多时,其田问持水量会相对较低;涝害过后,其田间持水量也能较快地得到蒸发,而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因此种植于小粉土之上的桑树,受涝害的程度和害后的恢复,相对来说要轻而快。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