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      ★★★ 【字体: 】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24   点击数:[]    

试以育蚕和拔秧,如《盛湖竹枝词》中唱道:“荆布苗条新嫁娘,花蚕看罢又分秧。落田羞被旁人笑,不敢回头偷觊郎。”沈云解释为“农家娶妇必大育蚕,谓之看花蚕,拔秧多妇女,为之名日落田。”[11]农家年成的好坏也是由谷物的丰歉和桑蚕的好坏决定,正如明代庄元臣哀叹道:“三春谷断谁遗种,二月桑枯那有丝。”[12]栽桑育蚕和种植谷物在人们心目中是同等重要的生产活动。
吴江农业生产的部类结构,由单纯的粮食独重向二元的粮食与蚕桑并重转变的同时,其地域分布结构也在逐渐形成。全县范围内,粮食种植与桑蚕檀养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大体上,沿太湖东南岸的西南境以蚕桑为务。明嘉靖年间“每岁暮春邑人多治蚕,惟塘西为盛。”[13]即太湖以东、运河吴江段塘路以西地区的蚕事盛于它处。清乾隆年问“桑所在有之,西南境壤接乌程,视蚕事綦重,故植桑尤多,乡村间殆无旷土。春夏之交,绿阴弥望,别具名品,盖不下二三十种。”[14]根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调查,该县“桑地面积以五七二区为最多”[15]。五七二区正处县之西南境。1950年该县的桑田依然“大部分布于该县的南岸四个区——震泽、严墓、大庙和坛丘,约占全县桑田总数的90%左右。……而这四个区的养蚕户,即占总数的90%左右。”[16]吴江塘路以东的县之东北境,则种田为多而栽桑育蚕为少。如《平望志》称“吾乡伺蚕者少,服田者多。”[17]位于县境东北角,分属吴江、昆山二县的周庄镇也是“妇女则皆以木棉为纺织,间作刺绣,未有娴蚕桑者矣”[18]。东部地区本少有蚕桑的情形,随着西南地区蚕桑事业的兴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地处东境的黄溪“溪民在明时多不习蚕桑,国朝乾隆初,凋字圩、梧字圩一带颇有养蚕者”[19]。尽管如此,植桑育蚕的地域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除震泽一隅外,统计植桑养蚕之户十无二”[20]。

三、气温变迁的影响
 
吴江农业种植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特征是由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决定的。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其核心是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等环境因素。
吴江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隅,东接上海市青浦县,南邻浙江省嘉善县、嘉兴市和桐乡县,西南靠湖州市郊区,北与本省昆山县、吴县交界,西滨太湖,是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地理座标是:北纬30°45′736″~31°13′41″,东经120°21′04″~120°53′09″。东西最大距离52.6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2.07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176.68平方公里,另有东太湖水面约85平方公里。全境地势低平,河道稠密,湖荡棋布。四季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壤土质的水稻土分布全境。
    吴江气候,据县气象站观测资料,1959—1985年,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6.4小时,全年无霜期为226天,年降水量为1045.7毫米。春夏两季盛行东南风,秋冬季节多偏北风,7—9月常受台风影响。冬季多出现寒潮天气。
    吴江地貌特征为:全县地势低平,白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河道稠密,湖荡星罗棋布,水面积(不包括太湖水面)占全县总面积的22.70%,属湖荡水网平原,又可分为湖荡平原和滨湖圩田平原两种类型。县境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湖荡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83.1%。区内田面高程(吴淞基面,下同)3.2~4.0米,最高处5.5米,最低处2.2米。湖荡大多呈圆形或长圆形,一般水深2.0~3.0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全县水面,千亩以上的湖荡绝大多数分布于此。江南运河、頔塘、烂溪等主要河道集中在本区。区内土壤,北部黄泥为主,中部以黄泥土、灰底黄泥居多数,杂以白土、小粉土,南岸以青紫泥为主。属滨湖圩田平原的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6.9%,主要分布在邻近太湖的松陵、菀平、横扇、庙港、七都等乡镇。区内田面高程2.2—3.5米。河道密且向太湖呈网格状分布。区内土壤以小粉土为主,粉沙含量高。
    首先,从气温环境分析,由于地理纬度跨度不大,全县南北两端温差不会很大。但是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能是形成桑树种植县域分布特征的一个因素。
自唐代起,太湖地区就盛行柑橘类果树的栽培,并一直延续到明初。明初“湖中诸山大概皆以橘柚为产,多或至千树,贫家亦无不种。”[21]弘治元年(1488)“三十年来,吴江盛植之(柑橘),不减洞庭。”[22]柑橘为喜温类树木,然而,自14世纪开始中国气候逐渐转冷。元天历二年(1329)“冬大雨雪,太湖冰厚数尺,人履冰如平地,洞庭柑橘悉冻死。”[23]15世纪以后,气候加剧转寒。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1500—1900年是世界性气候寒冷期,即所谓小冰期。就中国而言,也是5000年来四个低温时期中持续时间最长、气温最低的时期[24]。据清代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晴雨降雪记录和物候资料,长江下游在18世纪20—70年代,冬季平均温度比现代低1℃—1.5℃,冬季降雪日数比现代多10%—15%[25]。整个明清时期,包括吴江在内的太湖地区,不断遭受冻害,平均二十年左右就要遭受一次较为严重的冻害(详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

  • 下一篇文章:传统农业社会农户兼业化行为趋向的效率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