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      ★★★ 【字体: 】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24   点击数:[]    

表1—1)。柑橘类果树畏霜雪,气候转寒使其无法适应而大量冻死,“景泰四年冬大雪积五尺余,明年正月太湖冰厚二尺,诸山橘十稿七八;弘治十四年至十六年(1501—1503),连岁大雪,山之橘尽毙,惟橙独存,难成易坏,物之珍者固然邪。于是山人多不肯复种橘,而衢州江西之橘盛行于吴下矣。其亦气数之一变乎!”[26]可见,气候的转变使得太湖地区已不适合于大量地栽种柑橘类经济果树了。然而,柑橘经济价值极高,“凡栽橘,可一树者直千钱,或二三千,甚至万钱”[27]。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不得已放弃柑橘类树木种植的情况下,农户很自然地会去寻找其它能适应变化了的生态环境的树木,于是,他们选择了桑树。桑树对低温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相对而言,栽桑较之种橘,无冻害之虞。

   低温对桑树的为害主要有霜害和冻害两种:

    冬季的第一次霜称早霜,春天的最后一次霜称晚霜。在晚秋桑树尚处于生长时期,如遇早霜,枝条梢端的叶片会受霜冻而焦枯。在一般情况下,早霜为害不明显。春季桑芽萌发后,如遇晚霜,新的芽叶会因霜冻而受害,轻则局部变色,重则幼嫩芽叶全部枯死。晚霜为害较重,往往造成春叶减产,打乱春蚕生产计划。根据吴江县现在的气候状况,我们可以推测,该地桑树一般不会遭受晚霜之害。我们知道,寒冬过后,当土温和气温上升到5℃以上时,根的吸水作用开始;到达10℃并持续几天后,树体内开始变化,贮藏物质开始溶解,可用作生命活动的能源,冬芽开始萌发。根据1959—1985年吴江气象站记录,气温为10℃的初日为4月1日;4月份气温回升较快,多数年份到清明可断霜,即4月4日左右可断霜。前文说过,本书考察的历史时期,该地的气温较现代低1—1.5℃,即10℃初日要比现在迟几天。因此,桑树冬芽萌发之际正值晚霜之后。

桑树受冻害的气温为0℃以下。桑叶组织细胞的结冰点为-2—-5.9℃,相当于百叶箱气温4— -3℃,尤以0—1℃最易结冰。当气温低于-5.9℃时,幼嫩芽叶立即冻死。但是,桑树冻害并不是由于细胞内部的结冰,而是由于细胞内部的水分被引至细胞壁外侧而结冰,结果细胞高度失水而收缩,细胞间隙变大,原生质由于自体脱水的影响,产生不均匀的细胞收缩,使细胞失去膨压,细胞膜失去了半透性,原生质凝固,叶片变褐枯死。因此,冻害不单纯由气温决定,其它的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冻害的发生与否。首先,桑树品种的遗传性与它抗冻性的强弱有关,北方的桑树品种有较强的抗冻性,例如山东的鲁桑。明代以来,吴江地区栽种的桑树品种多为“湖桑”。湖桑是在南宋时期,由北方的鲁桑随着桑树嫁接技术的南移,在江浙地区经多年的异地培育而逐渐形成的[28]。宋代以前,江浙地区多植“荆桑”。“荆桑”即长江中下游荆楚之地固有的桑,一说“荆桑”是以江苏宜兴的“荆溪、荆南山”而得名,还有认为“荆桑”源自湖北省。因此,无论采用“荆桑”来源中的哪一说,由“鲁桑”转接而成的“湖桑”比当地原有的“荆桑”均具有更强的抗冻遗传性。其次,低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冻害有关,如果冰冻时间不长,细胞内渗出的水不多,一般不致引起冻害;冻害从梢端开始,随着严寒的持续延长,自上向下,加长枝条的干枯冻死。再次,桑树本身的营养发育状况,即枝条的成熟程度也与冻害有关,枝条在秋季贪青徒长未充分成熟时,易受冻害;充分成熟的枝条,组织充实,木质化程度强,水分含量高,贮藏养分多,细胞液浓度较高,冰点降低,故抗冻能力强。从树型高低看,低干桑易受冻害,而高干桑则受害较轻。“扳桑附叶”,即去掉桑树上的附枝,是夏季桑树管理上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有很多作用,其中一条就是为了疏去枝芽,使养分集中于主要枝条,使其健康发育并充分成熟,从而增强桑树的抗冻性。吴江桑园是“下无寸草,上无附枝”[29],桑农甚至在采桑时就考虑到今后的剪枝工作了,“蚕之时其摘也必净,既净乃剪焉”[30]。冬季不可避免地有少量的桑枝遭受冻害,则开春后也立即将它们剪去,“初春而修也,去其枝之枯者,干之低小者”[31],不至于影响整个桑树的生长发育。因此夏春二季的整枝,都有助于增加桑树的抗冻性。吴江桑型,也以抗冻性较强的高干桑为主,“其大者长七八尺……,株二三厘,所谓大种桑也”[32]。此外,桑树的栽培条件也与冻害有关,靠近江河湖泊的桑园,由于水面的夜间温度比地面高,水面上的暖空气上升以后,地面上的冷空气向水面流动,使冷空气不能积聚。特别在滨水地带经常有雾笼罩,不易散热,温度下降较慢,所以不易受冻害。最初,吴江桑树绝大部分集中在沿太湖东南岸的滨湖地区,可能也是受到了当时气温较低这一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四、土壤变迁的影响
 
    其次,从土壤环境分析。气候条件,在全县范围内无甚差异,因此它不可能是造成地区间农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吴江境内,土壤的地区性特征却是较为明显的,这可能是导致其农业生态环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明代以来吴江的地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太湖水面西北高于东南,以吴江八坼为最低,因此西水东趋,现在吴江所属的太湖西岸至平望一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

  • 下一篇文章:传统农业社会农户兼业化行为趋向的效率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