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虽不能断言增产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说增产并没有经济效益。此外,饼肥的例子也有助于我们认同上述观点。如果说,饼肥的使用在明代还仅限于江南的个别地区,那么,到了清代已成为这一地区广泛使用的肥料品种。厩肥向饼肥的转变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的表现,而这一发展的核心则是肥料,这表明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肥料对于提高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农业发展表现在粮食生产中就是提高亩产量。我们知道饼肥的肥效高于厩肥,“独豆饼之为物力最猛”[28],但饼肥的效果却不是十分尽如人意。“今农未悉填底铺底之妙,但见苗已发科、开花之候,用豆饼菜饼撒于田中,大费工本。但知苗之可秀,孰知秀而不实于穗也。”饼肥的产量效果并不一定好,事实上,清代广泛使用饼肥后确也未见产量普遍提高的情形。况且菜豆诸饼不仅“工本又大,且以喂畜之食下田,岂非暴殄乎?”[29]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作为牲畜饲料的豆菜取代作为牲畜排泄物的厩肥在观念上难以接受,更可能反映了如此取代并没有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一更为实际的原因。可见,以饼肥取代厩肥的办法尚未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以增加厩肥施量的办法了,因为,前者的改变在肥料的性质上多少有了一点质的变化,故其增肥力度应高于后者。因此,我们可以相信,明代以来的江南地区,即便肥料的边际产量还大于零,但肥料的边际经济效益必定小于零,也就是说,通过增加施肥量来提高亩产量是无利可图的。至于《潘氏丰豫庄本书》中介绍的“区种法”,其真实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将上述多余的肥料投入粮食生产都将导致农业生产效益的下降。那么,这部分肥料的出路究竟何在?明代以来太湖南岸地区的广大农户逐步摸索到了一条新的生产途径,即桑树种植。植桑及其所带动的产业链将很好地解决农户在劳动力和肥料上的一系列困惑。 三、植桑:农户富余生产能力的最佳出路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沿岸地区普遍种植桑树,种粮向植桑的这一转变固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第一章曾从农业生态学的角度对此作过考察,这里仅从农户肥料的经济效益这一角度稍作分析。 由第二章第五节可知,明末湖州一带每年向桑地施160担牛厩肥可得桑叶1800斤。按照这一标准,前述农户自家生产的820担厩肥中,除去供给10亩农田所需之后剩余的670担,尚可满足4亩商产桑地的需要。下面我们只要分析160担的桑地亩施肥量的经济效益,以及农户在耕种了10亩农田之外再行管理4亩桑地的能力。 关于太湖南岸地区单位桑地与水田经济效益的比较已有不少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前者高于后者,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其中大多数对于桑地经济效益的分析都将植桑获叶之后的后续生产环节养蚕和缫丝笼统地混入其中而不加区分。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的缺陷所带来的结论也只能对桑地高出水田的程度造成一定的误差,而不致改变桑地的经济效益高于水田的这一性质。因此,以下着重考察在160担亩施肥量的水平下,桑地的施肥量与产叶量之间的关系究竟处于产量曲线的哪一段?我们只要证明这时肥料的边际产叶量还没有开始下降,自然也就说明了这时肥料的经济效益是上升的。沈氏和张氏有关肥料与产叶量关系的论述正好证明了这一点。沈氏告诉我们:“春天壅地,……惟未春先下壅,令肥气浸灌土中,一行根便讨力,桑眼饱绽,个个有头,叶必倍多。……清明边,再浇人粪,谓之‘撮桑’,浇一钱,多二钱之叶;剪桑毕,再浇人粪,谓之‘谢桑’,浇一钱多一钱之叶,毫不亏本,落得桑好。”[30]如果说“春天壅地……叶必倍多”尚未具体给出为了增加一倍的产量所追加的施肥量,那么“撮桑”时的“浇一钱,多二钱之叶”和“谢桑”时的“浇一钱多一钱之叶”,则十分具体地描述了这时肥料的边际产叶量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尤其在“撮桑”时肥料的经济效益十分突出。他还说:“中地一亩采四、五十者”,即这一地区桑地中等亩产量仅为800~1000斤,而上述每亩1800斤的高产完全是“以二亩之壅力,合并于一亩者”之结果[31]。这一数量关系再结合张氏告诉我们的“地得叶,……最下二、三筐”[32],即桑地亩产叶最少也有400斤,我们将这一产量作为土地自然的产叶量,即零施肥量下的产叶量。据此,我们甚至可以大致地描绘出肥料与产叶量的关系曲线。 肥料的产量曲线如图4—1所示,肥料与产量的关系随着施肥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可以将它的变化划分为Ⅰ、Ⅱ、Ⅲ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产量效益是不同的。第一阶段,自零施肥量的产量点(0,400)至平均产量(总产量/施肥量)的最高点。在此阶段内,边际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增,直到转折点(图4—1中的A点)时为止,此时边际产量达到最高点,超过转折点则开始递减,但仍然大于平均产量。因而平均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至最高点时为止,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图4—1中的B点)。第二阶段,自平均产量最高点至最高产量点。在此阶段内,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但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增产量依递减率而增加,直至边际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